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画闻 / 正文

文博会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兰亭书童 2006-05-23 画闻 评论
“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东西,文化艺术工作者既要保持中国文化特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借助文博会这个平台把中国特色文化传扬出去。”文博会迎来了徐悲鸿书画展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就是徐悲鸿遗孀、83岁高龄的廖静文老人。

    昨日,廖老在其下榻的酒店接受了记者采访。坐在记者面前的廖老,头发乌黑浓密,让人不敢相信老人家已年过八旬。虽然听力不大好,可廖老的眼力和记忆力都非常好。她表示,文博会是个非常好的文化产品交易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让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国内外朋友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可让中国优秀的文化产品漂洋过海,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借助文化产业的腾飞促进经济的发展。


    60幅真迹现身文博会


    “由于悲鸿的画是属于国家的,每次他的作品出来展览都要得到政府的批准,而且都要保险,最高保险价是一张1000万元。”廖老告诉记者,此次千里迢迢从北京“飞”过来参加文博会的60幅作品中,包括国画、素描等多个类别,但由于客观原因没能带油画参展。


    谈起徐悲鸿的画,廖老说她最喜欢那幅徐悲鸿在法国时所作的《箫声》。图画描绘的是一个吹箫的女孩。“悲鸿的那幅画是通过箫声来表达在国外的他对祖国的思念。这幅画不管是描绘技术,还是色彩、主题表达等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


  “悲鸿精神影响着我”


    “我的听力不好,一方面是因为老了,另一方面是我跟自己过不去,我总是认为是自己没有好好照顾好悲鸿,所以他才走得那么早的。幸好,这么多年还有悲鸿的画陪着我。”


    廖老告诉记者,徐悲鸿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她将徐悲鸿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1250余幅及其收藏的唐宋元明清书画精品1200余幅,以及书籍资料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把悲鸿的作品捐给国家,让更多热爱书画艺术的人都能看到并能相互交流,也算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一种贡献吧。”


    “悲鸿走了,但是他的画、他的精神依然活着。”廖老表示,徐悲鸿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她。“悲鸿非常爱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5次下南洋举办筹赈画展,宣传抗日,并将全部售画所得寄回祖国救济灾民。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法国学习时,他条件再艰苦也不放弃。这让我非常佩服。”


  “文博会布展措施做得好”


    廖老表示,尽管她现在已经80多岁了,但每次遇到徐悲鸿的作品展出,她都会亲自到场“审查”,生怕展馆条件不好,对画作有影响。这次也不例外,她抵深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往财富大厦的展馆勘察。


    “展览现场包括灯光、展台等所有设施,都配备得很完善。我看到每幅画还专门配备了玻璃柜,既能防尘也便于市民观看。深圳人民如此重视文化艺术,保卫措施做得这么足、这么精细,让我非常放心。”廖老勘察完现场后,欣慰地说。

Tags:会让   人了   中国文化   更多   文博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