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画闻 / 正文

江苏省美术馆建馆70周年纪念活动今举行--解密珍贵文物幕后故事

兰亭书童 2006-10-28 画闻 评论

  70年前,中国首个现代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江苏省美术馆前身)在南京拔地而起。70年过去了,当年为她的成长贡献出自己智慧的徐悲鸿、刘海粟、傅抱石等一代艺术大师都已仙逝。今天,她也迎来了自己古稀之年。在她70大寿的日子里,很多庆“寿”活动全面展开。馆史展、名家油画展和新金陵画派的作品展是其中的重点内容。而在这些重要藏品的幕后,曾经有许多人为她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著名美术评论家、原省美术馆副馆长马鸿增向记者讲述了这些作品的幕后故事。


  日本收藏家捐出所有


  省美术馆收藏有1173件日本民间工艺品,在国内众多收藏机构收藏的同类型藏品中,这些藏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说起这些珍贵藏品入藏省美术馆,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马鸿增回忆说,1989年初,民俗研究专家徐艺乙传来一个信息,说是日本著名的民间艺术品收藏家龟井矿有意将他收藏了一辈子的藏品捐给南京的国家收藏机构。时任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的朱葵马上让省美术馆跟龟井矿取得了联系。通过两方多次的情感交流,龟井矿最终决定把1173件藏品全捐给省美术馆。一时间,此举让全国其他兄弟美术馆羡慕不已。


  老军人临终前还想捐献


  说到省美术馆的藏品,就不能不说到军人收藏家夏同浩老人为省美术馆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在1985年捐献给省美术馆100多件明清至近现代的名家字画,有好几件还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马鸿增介绍说,在解放初期,夏同浩是渡江战役先遣团的干部。他从小接触字画,喜欢收藏字画。解放后,他借助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时常跑去琉璃厂看字画。遇到自己喜欢的,就省吃俭用攒钱买下来。虽然中间吃过亏,上过当,但同时把眼睛也练得雪亮,所以藏品越来越精。老人退休过后,就来到南京总参干休所养老。当时老人的身体已有些力不从心,就考虑自己身后这批陪伴了他半辈子的“心肝宝贝”该去向何处,由此动了想捐献给国家的念头。但老人平时与各个国家机构并无联系,了解很少,捐给谁,成了困扰他的难题。此时,从军队转业到省美术馆的陈培光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跟馆里的主要领导汇报,随后与老人进行恳切的沟通,并允诺保护好,出画册,还会经常安排展览。由此,这100多件珍贵字画在省美术馆公开展览后,找到了新“东家”。


  1986年,以谢稚柳为首的多位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来到该馆鉴定字画,对夏同浩老人捐献的这批藏品评价很高。谢稚柳看到其中一张清朝著名画家任伯年的《双猫图》,认为画得极其精彩,当即给它定了国家一级文物。但谢老觉得这张画的名字取得不佳,亲自动笔为它换名《紫藤狸奴图》。此外,所捐的这批字画中,还有一张金陵八家之一的吴宏所绘制的《梅花》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马鸿增说,这位老先生一辈子坦坦荡荡,临终前不能说话了,还用颤抖的手在一张纸上写下“最后的奉献”,想着给国家捐献出自己最后的藏品。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最后的捐赠并没有成行。


  120元稿酬让陈丹青在新街口飞奔


  在当今的油画市场上,陈丹青的一幅不大的作品动辄就以数百万元高价起拍,还经常引起藏家们的激烈竞买。江苏省美术馆就收藏有陈丹青的三幅油画作品,其中《写给敬爱的毛主席》(1976年创作,1.39米×1.61米)和《进军西藏》(1977年,1.3米×2.49米)尺幅都很大,而且是他的代表作品。然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省美术馆收藏这两幅作品时,给了陈丹青120元的稿酬,就让当时落魄的他以超过自行车的速度在新街口连奔带跑。


  陈丹青回忆说,1976年初,他在南京创作完成了布面油画《写给敬爱的毛主席》。1977年,北京举办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展。当时的他刚由江浦县石桥公社一村办骨灰盒厂调到公社文化站任站长。时任西藏美协一小官员的黄素宁(后成为陈丹青的妻子)以“组织”的名义委托他画一幅军史油画《进军西藏》。他就跑到南京,从一家布店买了五块下等棉布,请路过的裁缝铺缝制连接成一整块布,然后在上面创作完成了《进军西藏》这幅著名的油画。江苏一共给纪念建军五十周年美展推荐了八十多幅油画作品,结果只选上了三幅。而《进军西藏》幸运入选。这幅画刚被选上,很多人对他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见面像是几十年老朋友一样。当时省美术馆的一位领导希望他也为美术馆画上同样的一张,还专门给他准备了画布。对此,陈丹青很是高兴。他在省美术馆三楼摊开工具,赤膊大干了七天。在他去中国美院读研究生前夕,他意外得到省美术馆的书面通知,说是《写给敬爱的毛主席》和《进军西藏》这两幅画被收藏了,“稿酬”一百二十元整。那是他在国内一次性挣到的最大一笔钱,也是在国内被收藏的作品中唯一获得的稿酬。出了美术馆,陈丹青数了好几遍,每遍都数乱了。这笔钱使他在新街口以超过自行车的速度连奔带跑。


  想方设法征集好东西


  众所周知,一座美术馆的分量往往在于藏品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马鸿增说,当时他们跑遍了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和上海的各大收藏家的家里,很多时候都是碰到钉子。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钱。那时候,省美术馆一年的征集经费只有两三万,想买到好东西很难。但他们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想方设法为美术馆征集好东西。他举例说,著名画家周怀民收藏了很多重要的藏品。他们就邀请老画家到南京办作品展和藏品展,看中了一张龚贤的山水,但周老爷子事先答应了老家无锡政府,左右为难。在动员他子女做工作的情况下,周怀民终于答应捐赠。而这张画后来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由谢稚柳题名《野水茅林图》。“当时我们是咬着牙挤出一万元给他,作为象征性的奖金。现在看来,真是赚大了。说句实在话,如果这张画上现在的拍卖会,那绝对是上千万的东西。”马鸿增感慨地说。


  此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其他美术馆还没有意识收藏书法、版画和水彩画的时候,江苏省美术馆走在了最前列。马鸿增告诉记者,他们接连举办了全国书法展、版画展和水彩画展,收到了一大批好东西,很多都是各位大师平生的代表作品。比如吴冠中,他得知江苏省美术馆要举办水彩画展,一下子就寄过来两张最好的作品,后来就被收藏了下来。“当时版画、水彩画根本不被重视,这些画家知道我们收藏他们的作品,高兴得不得了,根本不会考虑要一分钱。就在那个时候,我们收了很多好东西。现在根本不可能了。”马鸿增说。

Tags:江苏省   纪念活动   美术馆   解密   幕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