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大海·渔船·自我

兰亭书童 2007-03-29 书坛快报 评论
18岁那年,生在青岛长在海边的我,离开了故乡来到远离大陆的海洋岛上,开始了军旅生涯。因为长期与大海相伴,被它的博大所陶醉,被它的汹涌澎湃所震撼,于是萌发了用画笔描绘大海和渔船的想法。

    这几年,我经常奔波在祖国的海岸线上,去寻找邓刚先生所描绘的“迷人的海”的儿时梦想。


    写生累了,就到渔家坐坐;饿了,吃点渔家饭;灵感没了,就与渔民聊聊。我在渔民中生活,从他们那里学会了看潮起潮落,从他们的脸上读懂了何为雄浑和博大。渔民的命运总是与大海相连,无论严冬酷暑,还是风雪霜露,他们总是追着海浪走,随着海浪回。无风时,他们摇橹如风推浪涌;起浪时,他们扯帆似鹰翔云空。他们给我讲男爷们儿出海斗风搏浪的段子,讲渔船的神话故事。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才觉得更为自然,更为真实,才更能找到自我。


    我经常被停泊在港湾、遗弃在海边的旧渔船残存的风骨所震撼,一次次穿行其间,一次次攀缘其身。只想从那干裂的船舱板、卷曲的油漆皮、锈腐的铁锚钉上,找寻到如歌如泣的记忆。或许,这就是“生命”的自然法则;或许,这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自从有了铁壳船、钢质船,古老的渔船便逐渐减少,最终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犹如蒸汽机车退出历史舞台一样,木质船也终将静静地告别我们。作为一个画家,有责任记录历史,告诉人们在那个时代、那些岁月里,是这些木质船盛载着渔家的希望和未来。把对船的这些感悟赋予生命,这是我内心情感的强烈涌动,也是我努力构建船系列的精神所在。


    在激情的创作中,我从来没有想到开创或超越之类的词汇,只是在体悟和追求一种创作过程的愉悦,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感情渲泄于纸上,一切仿佛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完成。我一直认为艺术要求真实,首先要求画家具备一种内心的真实。因为,真正的艺术应出自于艺术家求真的、耐心的、单一的独立情感。正像老子说的那样:“孰能独以止,静止得清,孰能安以之,动之以生。”中国画也是这样,其“语境”是作者精神因素的高度体现。在创作中,我努力吸收素描、油画、版画的精髓,渗入到水墨表现之中,使之具有细腻富于变化和真实表现的特征。笔墨运用着力以笔墨语言、意志符号及构图样式,去营造一个精神家园,去体现真情实感的流露,去获得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符号。我在创作中喜欢大面积的线与面、黑与白、干与湿、笔与墨、肌与理的对比,形式上既有“国味”又有油画的感觉成分。


    蘸着艰辛和执著用笔墨寻找着真诚;带着崇敬和希望,在画卷中寻找着自我。大海仿佛每时每刻都在告诉我答案,但有时又好像没回音、永无尽头。路,既已选定,就要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我无怨无悔。

    徐永新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从事中国画绘画艺术20余年,创作了大量具有山海气息的中国画艺术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符号,被誉为“山海画家”。

Tags:渔船   大海   自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