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七代镂雕百年情——记漳州木偶世家徐竹初父子

兰亭书童 2007-06-19 热点透析 评论
       他很少说话,甚至一连几天都不说话。因为他觉得,跟人说话的时间多了,跟木偶说话的时间就少了。他就是69岁的漳州木偶世家第六代传人徐竹初,也是我国刚刚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情雕木偶,意刻人生。从徐竹初的太高祖徐梓清算起,200多年薪火相传,到他的儿子徐强,已为七代。和父辈相比,徐强所处的时代和境遇又有所不同。仅在剧团里为演戏而雕刻木偶,他已觉范围狭窄,“要扩大生存的空间,我必须闯出一条新路”。


    出生后即蒙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即李叔同)赐名“竹初”,寓意徐竹初“像新笋一样茁壮成长”。如今,“竹初木偶雕刻”已扬名海内外,无数木偶雏形在徐竹初的巧手下获得生命,人间的善恶美丑、个人的喜怒哀乐都被徐竹初融入到他的木偶世界中。而他本人头发稀疏,脑袋圆圆,也酷似一件造型独特的木偶头,不知是否应了那句老话“貌由心生”?


    木偶雕刻的荣耀落寞、从艺人生的跌宕起伏,都流转在徐竹初记忆深处的岁月里。


  当中自有其喜悦:“滑稽、生动的木偶活跃在一个简陋搭建的台子上,带给人们很多赞叹和笑声,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精神支柱 。”


    当中自有其骄傲:“我的木偶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保存上百年仍鲜艳如新。”而这背后,是他制作一个精致的木偶,要经过10多道工序,其中仅上色一道工序就要反复20多遍。在刻下自己木偶雕刻岁月的同时,徐竹初也刻下了漳州古城里一项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民间技艺的变迁。


    当中也自有其担忧:“如今,传统木偶剧的演出基本已经没有观众了。大家现在又都想找一些赚钱比较快、比较多的工作,木偶雕刻费时费力经济上却没有好的收益,目前做得精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从来都顽强而又脆弱。徐强也很清楚这一点:“尽管我们的木偶雕刻让世界无数人惊叹,但现在也面临传承的困境。我从小学艺,如今已把它视为一种责任,如果我不继续弘扬木偶雕刻,这个民族传统文化就可能无法再传承下去。”


    打破漳州木偶雕刻“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徐强和父亲曾自费开设漳州木偶雕刻班,但却没招到一个学生。徐强曾到中国木偶剧团等地方教授过木偶雕刻,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还在从事这个行业。他们甚至从社会上招人学习雕刻,并付给他们工资。“心痛但不言放弃”成为徐强最真实心境的写照。


    徐强和父亲也一直在寻找突破传统工艺发展的办法。他们尝试把木偶普及进学校,培养孩子对木偶的兴趣。他们尝试创新木偶的造型,加入更多现代时尚的元素。他们也将木偶制作成旅游纪念品,发挥其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徐强说:“传统不能丢,这是我们的根和本,但木偶雕刻同样也要创新和发展。”


    徐竹初父子更一直在摸索如何把这项民间艺术变成一项产业,其最大的举措是要创办一座大规模的漳州竹初木偶艺术馆。他们设想的模式是以旅游开发养馆,以馆为阵地宣传木偶艺术,并融展示、表演、出售旅游纪念品为一体。但筹划近10年,父子俩投入毕生积蓄,该馆仍未建好。 “想贷款,银行说这是公益事业,不给贷款,政府部门认为这是个人的事,不肯担保。”


    “不过路总是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徐强的脸上始终挂着诚恳而自信的笑容,“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咱们民族自己的东西。所以不管怎么样,再艰苦我们也要坚持下去,我们这一代没干完的事,下一代也要把它完成。

Tags:漳州   木偶   父子   世家   七代镂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