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姚桂新:内画鼻烟壶 润物细无声

兰亭书童 2007-07-20 热点透析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精巧细致的《浴马图》


  说起鼻烟壶,大多数人都在电影里看到过,但在鼻烟壶内部作画却是一门极其精巧的手艺。目前在北京,作内画的艺人已经不多,画得好的更为少见,52岁的姚桂新是其中的一个。


    自西向东走进南横街,看到的多是残墙断壁。拆改工程在这条辽代就有记载的千年古街中进行着。叶派内画鼻烟壶的传人,今年52岁的姚桂新女士就住在这里。


    姚女士的家是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摆进家具后只剩下一个转身的空间。写字台靠着窗户,桌子中央的台灯下放着刚画好底稿的一个水晶摆件,上面画的是一幅古色古香的浴马图。


    房屋拆了还可以重建,尽管少了历史的底蕴,但至少还可以神似。如果一种艺术技法消失了,后人哪怕是再精细临摹也难有原先的韵味了。叶派内画鼻烟壶到姚桂新算是第三代,也是目前为止最后一代。有人戏称:再过几年这些师傅眼花了,画不了,再想找叶派的鼻烟壶,怕只能到收藏者的家里去观赏了。


    现存京派惟一代表


    鼻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以贡品名义传入中国。1696年,极好鼻烟的康熙设立了我国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乾隆末年,内画鼻烟壶开始出现,曾有人称其为“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


    所谓内画,就是把画笔从鼻烟壶的壶口处探进去,在内膛上作画。过去的鼻烟壶讲究“一把攥”,要小巧精致。在那么小的地方画出山水、人物、花鸟,本就已经很难,更何况要把笔探进壶内反着画呢。


  目前国内的内画鼻烟壶有京、鲁、冀、粤四个派别,规模有大有小,各有特点,但历史最长的就是以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为代表的京派。由于周、马二人没有传人,因此叶派成了目前京派惟一的代表。


  特殊时期学手艺


    “我1972年被分配到工艺美术厂,学习了一年的中国画。1973年领导安排我们8个人跟叶仲三的儿子叶小三学习内画鼻烟壶。我们是叶派最后一拨徒弟,之后就没再收了。”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命中注定。在同龄人纷纷上山下乡的特殊年代,姚桂新开始接触在普通商店里不可能见到的鼻烟壶,并有幸成为了叶派内画技法的关门弟子,“刚开始转学内画的时候还是很不适应。首先就是拿笔的姿势。画国画要悬腕,内画手要固定住,手不稳可没法画。”


    我国当时专门有公司对外出口包括鼻烟壶在内的手工艺品,出口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日本。因为是用于出口,所以在内容限制上比较宽松。“我那时候画穆桂英挂帅,画《红灯记》里的铁梅,画杨家将。我画的最多的就是杨家将。我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能卖出去。题材是自己定,但是也有些题材是不许画的,比如不许画《百子图》,不许画才子佳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由上往下依次为:柳木笔、叶派自制画笔


    尽管到1975年叶小三去世,她只学了3年时间,但由于有国画的功底,所以很快就掌握了叶派的内画技巧。


  自创画笔作画


    姚桂新介绍说,叶派的内画鼻烟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树叶的画法。“所有的树叶都是点画上去的。其他的画派画不出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用的笔不一样。只有叶派的人用柳木笔作画。笔软,所以画出来的效果就好。”


    柳木笔是叶派自创的一种画笔,将柳木削成前端代钩的木棍,用钩尖蘸上颜料探到壶内作画。拇指、食指、中指握笔,无名指和小纸贴在壶上固定手位,笔在壶内停走轻重全凭三个手指拿捏分寸。点画树叶的时候,三个手指一用力笔就弯了,笔尖碰到壶的内壁就松手让笔弹离。所以叶派的树叶画得别具一格。


  叶派还有一种自制的画笔——竹笔。形状和柳木笔一样,区别在于硬度要强一些,笔尖的弯度更大一些。作画的时候,用竹笔勾出的墨线,线条硬朗清晰。为了保证笔头尖细,往往画一两笔就要用刀削一下笔尖。


    竹笔和柳木笔是叶派内画的基本工具,后来的发展在竹笔基础上又衍生一种自制的毛笔。从狼毫毛笔上取几根毛贴在笔尖上,用细线缠好再用蜡封住。毛笔的作用同样是上色,但是要比柳木笔更柔和。


    色彩是叶派内画鼻烟壶的另一个特点。叶派内画的颜料采用国画颜料,但不是单一的颜色拿过来就用,需要若干种颜色根据特殊的配方进行调和后才能使用。所以叶派的作品色彩典雅古朴,尤其是在表现传统题材时有优势。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再熟练也难免有画错的时候。在鼻烟壶里作画不像别人在宣纸上作画,错了还能用水弹下去,一旦发现错了,马上就要用棉球裹在笔尖上去擦,稍微晚一点,颜色干了抓在内壁上,想擦都擦不掉了。鼻烟壶都是两面作画题诗,画正面的时候,要先塞进一张纸垫在背面上,防止颜料染上。


  壶坯须找专人定做


    加工鼻烟壶的形状必须找专门磨玉的师傅,也是做玉石加工的人。按照姚女士的要求在原料上掏出鼻烟壶的外形,然后掏内膛。内膛要求均匀平整,而且必须要透,最厚不能超过两毫米,笔探进去隐约看见笔尖才能作画。内膛掏完了要磨成毛玻璃的样子,只有那样才能挂住颜色。最后是把外层进行抛光。鼻烟壶加工好送到姚女士手里,才算真正进入内画阶段。


    “画一个鼻烟壶,快的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慢的要一个月。比如我画水浒一百单八将,正反两面,那么多人物,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服装都不一样,这就要很细致,没有一个月是画不完的。”姚女士在谈到一个鼻烟壶的制作流程时说,“还要选料、找人加工出壶的形状、构思在壶里画什么图案等等。所以我一年也出不了太多的东西。”


    姚女士目前所画的鼻烟壶基本采用人造水晶和天然水晶两种质地的。人造水晶的成本比较低,鼻烟壶画好后的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天然水晶又分普通、烟晶、发晶等几个等级。


    烟晶是指水晶上有一层天然的像烟一样喷散开来的颜色;发晶是指水晶上有头发丝那么细的金线。对于特殊材质的水晶,姚桂新一般不轻易动笔,要等到有顾客定做才用。“有的发晶鼻烟壶特别难得,所有的金线都集中在壶的底部,要是画一幅荷塘的图,近处的芦苇都不用画,这些金线就行了,还好看。”


    叶派仍保持传统


    姚桂新所画的鼻烟壶一般在四五千元钱,如果鼻烟壶的用料非常考究,图案又非常复杂,价格还会更高。即使是这个价格,她的鼻烟壶仍然是供不应求。


    “只要是有展览会,摆出去多少卖多少,还有人预订。但是我现在画都得戴眼镜画了,眼花了。现在叶派,我们这拨8个人里可能只有两个人在画了,俩人一年能画多少个?我们要画不动了,以后怎么办?”她在比较京、冀两派内画鼻烟壶技法时说,“冀派是王习三创立的。王习三是叶派第一个外姓徒弟。他回到河北以后对绘画技法有所改变,加入了现代工业的技术,比如激光、喷染等。流水线生产,产量很大。我们还是比较传统的,按照老师教的画法来做。在数量上,我们跟冀派没法比,但是在味道上差别还是很大的。

Tags:内画   无声   鼻烟壶   姚桂新   润物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