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造文物”与旅游文化建设

兰亭书童 2007-08-14 热点透析 评论
      目前,许多地方都在利用自己的地理、人文优势,大兴旅游景点建设。随着旅游景点建设,便有旅游文化建设的问题。如果说,确能依据地方特色,把旅游文化搞的多姿多彩,对旅游事业的兴旺倒是大有裨益的。只可惜,一些人由于文化素质不高,或因挣钱心切,类似“造文物”、争夺名人之类的事也时有发生了。
  
  记得有次到一个山区去,当地的领导带我们去看了一座修的金碧辉煌、香火甚盛的神庙,兴味颇浓地对我们说“这是本县的主要文物。”询问之下,方知这个神庙供奉的是无可稽考城隍爷。我问:“过去这里有庙么?”答曰:“许久以前,这里曾有一个小庙,因水旱灾害,坍塌已数十年。”既已坍塌,何以要重修呢?”他正儿八经地答:“保护文物么!”这一答真令我不禁愕然。
  
  所谓文物,按的理解,指的应是埋藏于地下或留在地上的历史文化遗物。诸如能反映古代社会的纪念物、建筑物,具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等等;各个时代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工艺品(古董、古玩),以及能反映古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的有代表性的各种实物。把修神庙理解为“保护文物”,岂非怪事!
  
  上述事实只能说是迹近“造文物”。几年前,笔者去某地参观了一回宋陵。这宋陵确实颇有气势,几座耸立在旷地里的山包,据说葬下了北宋王朝几个皇帝的灵柩,宋代名相包拯、寇准也有衣冠冢留此云云。山包前对这陵园门口有两行长达百米的石人、石像,森林然。看过后,我真以为是到了壮观的古代皇帝陵园,只是对它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农民把麦子种到陵园内感到大惑不解。事隔一年之后,偶然在报刊上读了知情人的文章,才知道所谓“宋陵”是当地有关方面为了招徕旅游者,仿明陵修造起来的。明白了真相,顿觉不是滋味。
  
  于今,这种“造文物”之风似乎有蔓延之势。报载,一些地方都在大兴土木建造历史名人的驻足点,关云长被害的地方,苏三起解中苏三蹲过的监狱,张飞卖过肉的店铺,杨贵妃洗过澡的浴池,甚至西门庆饮过酒的酒楼,据说都有人不惜耗巨资把它建起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旅游点的古文化气息。与此同时,为争名人,有些地方也闹的沸沸扬扬,从诸葛武侯到孙子的故里,以至徐福到东瀛去的出海口岸,一些地方或请有关学者引经据典,或召开学术讨论会加以证实,非把名人占为己有不可,最后则煞有介事地动手修纪念馆,弄得不亦乐乎!
  
  兴许是东西文化的不同。据说,国外对于历史名人到过的地方,往往只是挂上一个牌匾,既纪念名人,又招徕顾客,而我们却一定非化大把钱来修建楼堂馆所不可。
  
  认真地说,旅游文化的涵盖面很广,人们也不一定只把眼睛瞪着历史掌故,瞪着古迹(当然维修、保护古迹是必要的),诸如山川美景、园林建筑、宗教民俗,乃至旅游区的娱乐、吃、住、行等等都有不少文章可做。可况,各个旅游点还应有自己的特色,又何必一定要劳民伤财地在古人身上做文章呢?

Tags:文化建设   文物   旅游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