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沉潜于自我的艺术理想中 沉默的画者:贺慕群

兰亭书童 2007-09-05 热点透析 评论
在这个当代艺术无比火热的年代里,有人说中国绘画艺术的前途是一个含色素很高的低价饮料,也有人说它的前途是一个烧到烟屁的“中南海”,但更多的人认为,它是中国继房产和股市之后的下一次财富聚宝盆。人们纷纷猜测着、议论着。“所谓”的画家的空白画纸上只标着价格的数字,没踏出校门的学生在想尽办法“炒作”自己,各种流派的“代表”和时代的“见证”们以每天几十个的速度涌现。那么问题是:谁在作画?

  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来说,贺慕群这个名字几乎是一种历史性的“缺失”。在中国旅外的诸多画家中,人们认识了常玉,也认识了潘玉良,然而对于贺慕群这个名字,大多数的人都显得孤陋寡闻。实际上她的地位在圈内人的眼中是继方君璧与潘玉良之后的海外女性艺术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位。贺慕群早年即旅居海外,从巴西到巴黎,几十年来她坚持不懈地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行走和探索,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实际上,贺慕群选择的是一条寂寞而弥显寂静的艺术道路,因为没有同行的道友而显得寂静,她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沉潜于自我的艺术理想,默默地耕耘着自我的艺术世界。


  异土的经历


  她和本土艺术家的最大不同,就是她的艺术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背景下生成,很自然地继承了现代艺术的形式基因,在造型上也明显受到南美艺术的一些影响,这与她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贺慕群1924年生于宁波,在抗日战争期间,贺慕群举家搬迁到上海,白天她打工赚钱,晚上在夜大学习,她回忆自己早期的学习历程:“家无横财,但很快乐,画画是爱好,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解放前,去到台湾,1950年移居巴西,除为生计外,业余时间自己创作。”1950年代在巴西,凭借对艺术的敏锐感悟与不断的努力,获得了圣保罗资历最深、实力最强的Sao Luis画廊的赏识,并与她签约合作。贺慕群早年的作品因大量藏于南美,或因其生活的变迁而散失各地,已经很难再现于观众面前。但可以从《玩具系列》中推测出她早期创作的大致风貌,同期大量的铜版画作品如《谈话》、《小狗》、《坐女思考》、《蹲着》、《树下》、《渔网》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考察贺慕群早期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贺慕群1965年定居巴黎。直到上世纪90年代,她的作品明显受到“后印象派”和“巴黎画派”的影响,形式构成简洁,自觉追求平面意味,绘画语言介于书写与制作之间,色彩优雅而略带忧郁,情绪敏感而克制,具有早期“表现主义”比较温和的表现性格(通常可以把这类风格归属于中国“准后期印象派”)。尽管贺慕群从未进入过正规的艺术院校,但她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在1968年巴黎“女画家沙龙”中获油画大奖。


  贺慕群身世曲折,早年辗转于中国台湾、巴西和西班牙,1965年定居巴黎,旅居法国三十多年,1996年回国定居,历经沧桑,大悲大喜,沉浮自如,可贵的是她能以最大的诚心直面人生,写意人生,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与创造,是他人无以仿效与企盼的。她对世界各地不同艺术传统的切身体验,以及深入、沉潜的绘画形态的研究与实践,使她的创作在融合了各种风格后,而呈现出超越于同辈国内艺术家的风貌。


  安静的风格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巴黎艺坛,正是各种现代艺术潮流风起云涌之时,抽象、达达、波普、新写实主义等等轮番登场,眼花缭乱。但是,贺慕群的绘画并不随时代潮流而动,而是沉潜于绘画艺术自然朴素的初始,以具象写实之法描绘日常生活中朴实无华却散发着生命魅力的景物。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简单的事物是她基本的描绘对象,劳动者、孩子、画家自己、面包、蔬果、衣服、书籍以及朴素的风景等,画家以一颗赤子之心真挚地看待与表现它们。


  贺慕群虽然长期生活在巴黎,然而巴黎的风雅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印迹。和她的作品一样,贺慕群画笔下的世界没有人们所熟知的浪漫和神秘,有的只是对维持基本生存的必须:食物、生活用具、劳力等近乎图腾般的歌颂和赞美。贺慕群以浓重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来表现它们,使它们具有超出日常所见的分量和凝重感。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为科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表象所蒙蔽,反而对那些生命得以存在所必须的、基本的东西熟视无睹了,而贺慕群那些水果、面包、蔬菜、工具和劳动着的人物,以其原生的厚实与质朴,向现代的我们传达了生命的真谛,唤起了我们记忆深处那份古老的对生命源泉的敬仰与珍视。

Tags:沉默   理想   艺术   慕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