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专家将复原重建圆明园古建筑

兰亭书童 2007-10-24 热点透析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圆明园)


记者从18日开幕的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获悉,专家将用三维激光扫描和虚拟构件技术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复原圆明园中的一些古建筑原貌,并将进行重建。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臧春雨介绍,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已经两次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圆明园九州景区中的碧澜桥残余构件进行了扫描,通过计算机虚拟构件,研究得出碧澜桥残留构件的组合复原方案,并最终取得成功。


  臧春雨认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虚拟构件技术能在不触及文物的条件下进行测绘研究,从而减少保护干预中的不必要破坏,提高复原古貌的准确性,在未来圆明园和其他遗址的复原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记者了解到,18日是圆明园罹难147周年纪念日。《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提出将按10%的比例复建圆明园中的古建筑。


  观点一 重建圆明园能否重建价值


  今天我们复建圆明园中的有关建筑,是想修复过去时代的缺憾,还是展示新的价值?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而重建?是为了一种建筑艺术的范式,还是使其展现往日风貌,以此获得经济收益?


  圆明园内重建有关建筑,不仅要引入听证机制,更要通过媒体,特别是通过专家学者辩论的方式,使广大民众参与进来,通过意见理性的表达,汇聚到相关决策机构,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考虑重建还是保留废墟状态,这应该是文物遗址建筑修复重建的合理程序。


  我们不妨参照一下一些文物古国对废墟或遗址的处理方法。在奥林匹克发源地,特别是古奥林匹克竞赛场,2700多年前的那条跑步赛道,现在还安静地躺在那片大地上,听凭人们去感受历史的沧桑。还有雅典的帕提侬神庙、古罗马角斗场以及罗马城中众多的废墟一样的文物遗址,没有人去修复,也没有人在旁边摆摊设市,将其做大做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种价值是历史与时间形成的,而人为的价值却可能有着某种利益的驱使,使社会失去真正的文物价值,而得到的是造作出来的赝品价值。


  热衷于在古文化遗址是搞建设,造景观,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搞开发的一部分,也是一切向经济看,以部门利益为中心的思维导致的。如果将利益当成了“价值”,受漠视的可能会是国家文化价值与历史人文价值。


  因此,在文物修复与重建项目上,国家应实行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所谓分级管理,是将国家级重点文物重建的审批权置于全国人大有关部门或省级人大有关部门,而且申报过程中要实行网络与媒体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只有提高重建文物遗址建筑门槛,才能使类似圆明园遗址重建的项目慎重决策,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文物管理部门应将自己定位在管理者与维护者角色上,如果成为开发者,甚至扮演重建者、再造辉煌者,这是一种角色错位。一旦重建,留给人们的空白就没有了,所以,复建重建可能使你获得暂时的利益,却可能使遗址文物使失永远的价值。


  圆明园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圆明园重建能否广征民意,甚至报请全国人大文教委员会审批,事关圆明园这样的国家级重点文物将来的管理与发展的走向。


  观点二 该不会接着复建阿房宫吧


  胡适先生说,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纵使历史的老唱片尚有余音绕梁,我们也不应用现代的功放作现实主义解构。


  眼下热议的当数“复建圆明园”了,这个事情其实若干年前就争议不断,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说:圆明园已在大火和抢劫中死亡,如今的断壁残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因此,不管在哪里重建,价值都不大。民间对这个说法认同者众,其实,复建也不是真的“价值不大”,如果是复建在横店影视城,且又是商业运作,也许经济价值还是有的,但若是在历史遗存上涂脂抹粉,所谓爱国的旗号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历史”二字之凝重,恰在于其不可篡改性。


  在国学与人文主义复兴的当下,拥趸“复建”之热几至恨不能“一夜江山如旧”。设若这一场场“复建运动”真能普及了文物保护意识,倒也值得嘉许?奈何诸多复建是功利粉丝所为,“毁掉真文物,建个假古董”,于是货真价实的文物反倒岌岌可危。从法理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二十二条早已明文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而1964年于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与修复宪章》也反对任何文物复建。其实,复建之坏,并不仅仅在于公共财政走向之疑虑上,而是一旦我们把历史撮成橡皮泥,还会有人觉得不断被我们擦了重写的历史遗存是需要保护的珍品吗?从当年摧枯拉朽般风云拆除,到时下铸碑立传般开发利用,文物,仿佛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左右摇摆——却迟迟无法归位。


  在我们走过的城市和小镇,历史泛黄的遗存正在不断被打上光怪陆离的粉底?朱大可先生曾说“文物遗落的灰烬比石头更沉重。”雕栏画柱的公共悲剧,还能让我们触摸到历史柔韧的内心吗?但愿我们铭记空想替代不了历史,在历史面前还是多一份谦卑和敬畏,少一点轻薄和无知吧。

Tags:圆明园   复原   重建   古建筑   专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