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观察今日金陵牌匾书法文化

兰亭书童 2008-04-22 热点透析 评论

  六朝古都的南京如今是省会城市,应该是书法文化的重镇,也是牌匾书法文化的重要区域。


  牌匾书法在书法文化的传播方面,起着很大的视觉传带效应。在历史的岁月里,朝野上下对牌匾的命名和题书都是高度重视的。皇宫深院的高堂大匾,名胜佳迹的横匾和民间商家的牌匾皆以请名家题写为荣。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快速推进,牌匾书法开始走向低潮。由于单位领头人对传统文化的茫然无知,牌匾题书从电脑中提取字样,成为他们最为省事的方法。并且,他们还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准确而言,这种接轨,是丢失了中国文化艺术精髓的无知的低级接轨。


  牌匾,是榜书的一种。榜书,古名“署书”,标题在宫阙匾额上的大字。后来把招牌一类的大型字通称榜书。


  辛亥革命后,随着南京成为政治中心,工商百业顿趋繁荣,出现了许多大商店。这些字号的招牌,绝大多数出自名书家骆继海之手,骆字大气磅礴,刚健中别具妩媚。后因年事已高,不大握笔。这时,一位后起之秀异军突起,几乎包揽了整个南京甚至邻县的市招书写。这位后起之秀就是江东周琪。 


  周琪,南京本地人,其父是前清廪生。周琪从小就跟乃父学书,督责甚严。据说七岁时就悬腕学魏碑。不分寒暑,从不间断。江东周琪少时遍临颜欧柳苏,而尤致力于欧字的临摹,积多年苦功融合诸家而别创一格,因此他写的店招遍布南京。如果就字论字,周的书法,合了一句老话:“有肉无骨”,既无风韵,也无书卷气。老板们喜欢这种字,就因为这种字胖乎乎的,看起来似有富贵气,应了商人的讲究吉利之好。求书者门庭若市,难怪其名气压倒骆继海了。当时周设字馆于升州路的弓箭坊口,凭街开窗,不到一间门面,当中一间八仙桌,周就在这里终日挥毫,常常吸引路人驻足围观。


  据说,髯翁于右任微服简从到周琪处谈论书法。于问周:“你多年写字功在一个什么字?”周答:“得一个‘静’字”。于却说:“我倒得一个‘动’字”。二者差异,可见一斑。


  金陵四家之一的中央大学的教授胡小石,题写过不少商家牌匾,直至十年前,南京市面上还能看到他题写的苍劲有力“大三元酒家”的牌匾。女书家肖娴题写的“逸仙桥”,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书法大家林散之以草书胜,可他别出心裁用隶书题写“永和园”。这些都是南京牌匾书法文化的最佳展示。


  如今林散之的书法可谓声名卓著,可他生前曾有过漫长的落寞期。他在落寞时期曾经感叹:“人家只知道江东周琪,不知道我林散之”。林散之的感叹,除了高远书法不被人所识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那时林散之题写的牌匾寥寥无几,所以他的书法更是不为人所知了。


  近二十年来,牌匾书法声誉最佳的是老书家武中奇,他写的牌匾遍布大江南北。武中奇写牌匾的重要起点是1949年书写“上海市人民政府”。民国时期的上海,文人集聚,书法人才济济。武中奇获此书写殊荣,除了他的书法雄浑刚健以外,可能还有政治因素在。因为江山已改,新政权对民国时期上海文人的政治面目不能了然,于是,曾在1942年题写“抗日烈士纪念塔”的武中奇必然是最理想的人选。


  三十年前,文化低落,能看一场电影,是人们的快乐之事。武中奇题写的“大华电影院”、“曙光电影院”等牌匾,在文化单调的岁月,是吸引人们眼球的最佳亮点。


1907年出生的武中奇,如今已是百岁老人,在电脑文化的冲击和书法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形下,南京的牌匾书法文化是否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成为人们关注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话题。


  去年岁末,笔者去外地采访乘火车回宁,路过渡江胜利纪念碑,看见其北侧的大楼上面镶嵌了“阅江广场”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何谓“阅江”,阅波澜壮阔之长江。这四个大字,每字有四米高,其高度,为南京牌匾之最,线条的凝重,结体的宽绰,气势的壮阔,为观者所叹服。“阅江广场”的书写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陈仲明教授,他的年龄和百岁老人武中奇相差最少五十岁,若按辈分算,相隔最少两代人。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牌匾书法文化弱化的今天,金陵牌匾书法文化的后继有人。且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气势。


                                    朱同

Tags:金陵   牌匾   书法   观察   今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