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南博筹拍纪录片《抗战时期的中央博物院》

兰亭书童 2008-06-30 热点透析 评论

  2008年年底,一部由南博联合宜宾电视台投资140万元拍摄的纪录片《抗战时期的中央博物院》将登上荧屏。日前,该片在南博举行了剧本研讨会,主创人员和南博院史研究者为记者讲述了一部中央博物院在抗战期间的“文化抗战史”。宜宾电视台李副台长说,为了完成这次拍摄,主创人员辗转南京、四川、重庆、云南、北京等地,追踪中央博物院的足迹,拍摄了百余小时的影像资料。 


  当时考古发掘奠定南博今日馆藏


  在抗日战争期间,海内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接收地一栏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地送达到位于四川南部长江边上的一个偏僻小镇。就是这样一个当时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村庄,却和重庆、昆明和成都并称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抗战”的四大中心之一。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国立中央博物院也在李庄避开了战争的浩劫。专门研究南博院史的南博民俗研究所所长陆建芳告诉记者,中央博物院在李庄一待就是6年。6年里,李庄用青瓦木墙为学者名士们搭建起了一座避难所。得益于这片战争硝烟中的“净土”,中央博物院的学者在考古学、民族民俗学、建筑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李庄的‘文化抗战’保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华文化的野心。”


  据介绍,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时任中央博物院院长。此前,中国的考古研究仅限于对古董的鉴赏和断代,而李济通过出土文物之间的联系,推断还原出历史的真相,这可算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起源。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博物院克服了抗战期间的艰苦条件,先后进行了云南苍洱、四川彭山汉墓、成都王建墓等多处考古发掘,尤其是1941年4月16日开始的彭山汉墓考古发掘,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工程。“如今南博馆藏的很多珍贵文物,都是当时考古发掘得来的。”陆建芳说。


  李庄期间:民族民俗学取得了不俗成就


  在李庄期间,中央博物院的民族民俗学也取得了不俗成就。以李霖灿为首的民族民俗学调查团收集了西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手工业生产等各类资料和图片,堪称“中国最早的非遗调查和研究”。


  在纳西族聚居的丽江,李霖灿发现了纳西人的象形文字。这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活文字,在文字学领域中,那里的进化程度比汉族人的甲骨文还要早。陆建芳说:“李霖灿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研究,使得西方学者至今仍把他视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中从事东巴文化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此外,时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撰委员会主任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也和夫人林徽因在李庄度过了6年的光阴。在这里,梁思成完成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


 


                                      朱同

Tags:抗战时期   筹拍   博物院   纪录片   中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