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藏兵洞”遗迹清理现场。(资料照片)
提起“地道战”,人们就会想到电影《地道战》描述的我国人民巧打地道战、顽强抗击日寇侵略的情形。其实,国人在很早就会运用地道战了。在宁夏灵武市水洞沟发现的明代“藏兵洞”,就是古代地道战的“活标本”,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这个立体防御工事,曾在防御明代鞑靼、瓦剌入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明代“藏兵洞”,对现代人来说一直是个谜,直到2006年,有关部门对“藏兵洞”进行保护性的清理、疏通、加固、修缮并于不久前对外开放后,人们才算基本看清了它的“庐山真面目”,日前,记者走进了这座处处体现古代人聪明才智的军事防御奇观。
“藏匿”于“土林”之间
“藏兵洞”位于宁夏灵武市水洞沟东面,而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3万多年前,就有人长期定居在那里。自1923年以来,国内外专家共进行5次考古发掘,每次均有重要发现。因此,水洞沟被专业人员称为“中国史前考古的摇篮”。
“藏兵洞”与水洞沟之间,有一段4公里长的大峡谷相连。大峡谷与明代长城相伴,它的尽头就是明代城堡红山堡(又称横山堡)。边长均为300米的红山堡,始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是为军事防御而修建的。由于防守任务加重,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陕西、宁夏、固原)的秦,委派宁夏都指挥使史镛又对红山堡进行了扩建。守军也由初建时的102人增加到251人。
“藏兵洞”就建在红山堡城边大峡谷的两侧并与城堡相通,它与长城、城堡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科学、协调的防御体系。而烟波浩渺、水域宽阔的红山湖,更与长城相依相伴,这种奇特的景观,在整个长城沿线几乎是绝无仅有,就是在其他地方也是难得一见。
别小看这个完全由黄土构成的峡谷。这里的雅丹地貌,谷深峡陡,群峰对峙,虽经风雨持续不断的洗礼,但却仍能傲然矗立,形成壁立高耸、奇形怪状、经年不倒的“土林”。“土林”的土质十分坚硬,“藏兵洞”就“藏匿”于“土林”之间。
洞内充满神秘色彩
开凿于峡谷半壁之上、蜿蜒于峭壁之间的“藏兵洞”,充满着神秘色彩。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拾阶而上,看到的是一个神秘的洞口。进入洞内,仿佛走进了变幻莫测的迷宫。只见地洞蜿蜒曲折,左弯右转,枝蔓相通,长洞连着短洞,大间接着小间,上层通着下层,一时真不知洞内藏有多少玄机。
记者看到,这里的“藏兵洞”分为上下两层、由十个部分组成,两层之间有地洞相连。除了坑道外,还有居室、伙房、水井、大厅、炮台、陷阱、观察口、储藏室、兵器库等,作战、生活设施相当完备、也相当科学。里面有饮用水井,可以埋锅造饭,而炊烟可以通过专用通道排出洞外。
记者发现,“藏兵洞”的通道一般高近两米,宽约一米,足可以供人直立行走。通道每隔一段设一个居室,以供人休息。洞壁上还掏挖了不少小龛,有的小龛上竟还有破碎的陶片和烟熏的痕迹。显然,这些小龛是用来放置灯具的。而洞内的圆形大厅,空间宽阔,足可以开一个几十人参加的军事会议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是兵器库。那里有出土不久的刀枪剑戟、箭头、箭袋、头盔、盾牌、铁蒺藜。为了保持历史原貌,有关部门并没有完全清理出来,也没有整齐摆放,依然将部分武器杂乱无章地放在兵器库的地面上。
站在观察口朝外瞭望,视野相当开阔,峡谷内的一切均可尽收眼底。而站在峡谷内的人,要想看清观察口和“藏兵洞”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观察口,既可以瞭望军情,又可以通风透光、进行有效的军事行动。由此可见,“藏兵洞”虽然是防御设施,但也具有进攻的功能。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还有洞内设立的陷阱。这些陷阱,都设在只有单人通行的通道内,深达一丈,里面鹿角铺地,一旦落入,非死即伤。人一旦落入陷阱,无法自己爬上来。就算有来犯之敌真的进入洞内,在神秘莫测、陷阱密布的“藏兵洞”内,也难成气候。记者在陷阱内看到几具横卧的白骨,不禁毛骨悚然:不知道是何人、在何时于此死于非命?历史上,“藏兵洞”内是否发生过厮杀格斗,已经无从考证了。
“藏兵洞”不止这一个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专业人员在清理“藏兵洞”时,竟发现了当时镇守将士遗留的粮食、蔬菜。那棵依然保持原来形状、色彩的白菜和几个已经风化了的土豆,令人啧啧称奇。记者留意观察,看见这棵完全风干了的白菜,呈墨绿色,看那“个头”,原来应有七八斤重。当年,镇守将士囤积了多少粮食、蔬菜?在洞内生活了多久?官兵最后是在何种情况下撤离“藏兵洞”的?种种有趣的问题,令人猜测、遐想。
明朝时期,北部边境久不太平。鞑靼、瓦剌贵族经常率兵南下,到中原地区掠夺人口、财物、牲畜,骚扰百姓,杀伤边民。由于他们经常在草盛马肥、粮熟秋收之际入寇,中原王朝不得不于此时调集军队对抗其骚扰。这一军事行动,也就称之为“防秋”。“防秋”耗去了历代中原政权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明代,在长城沿线的防御是70里建一城、30里修一堡。城堡之间,根据军事需要还要修建小城堡——“城障”。在明代,自横城至延绥就建有21座“城障”。在长城内侧,每隔5里还要修筑一座黄土夯筑的烽火台。与“藏兵洞”结成“攻守同盟”的红山堡,就是一个“城障”,它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小看这个“城障”,由于有了它,又有进可攻、退可守的“藏兵洞”与之配合,鞑靼、瓦剌的军队多次入侵中原都未从这里入境。专业人员分析,红山堡及“藏兵洞”的立体防御设施,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神秘莫测的“藏兵洞”足以让入侵者胆战心惊:这里的守军可以出奇兵袭击,让掠夺“战果”得而复失;可以由地上转入地下,由公开转入隐蔽,躲在暗处进攻,让人焦头烂额、无可奈何;可以在洞内保存实力,等待援军;更可以以逸待劳,阻挡对手退路……
记者看到的“藏兵洞”,长965米,洞内面积有3200平方米。有关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清理并开放的仅有三分之一左右。据初步考察,大峡谷南北两侧的“藏兵洞”有3公里。一位工作人员用手朝对面“土林”一指:“看见那个黑洞了吗?那里就有‘藏兵洞’!”
水洞沟究竟有多少“藏兵洞”?“藏兵洞”里还藏有多少秘密?目前尚不得而知。我们有理由期待对它进一步的发掘、清理和研究。
- 上一篇:河北保定国家一级文物“望天”被盗案疑犯落网
- 下一篇: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姿
猜你喜欢
- 2015-03-17 “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在港举行 图
- 2015-03-17 沈阳故宫首次展出86件中国古代铜镜
- 2015-03-17 “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在港举行
- 2015-03-17 “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在港举行 图
- 2015-03-17 沈阳故宫首次展出86件中国古代铜镜
- 2015-03-15 明代佛钟亮相拍卖展(图)
- 2015-03-15 稀世明代“无底古琴”苏州拍出5800万元
- 2015-03-15 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即将开幕
- 2015-03-13 识年款辨宣德 2010
- 2015-03-13 中国赝品可以追溯到周代
- 搜索
-
- 05-12关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入会申报的声明
- 02-252016墨淘网当代书画作品微信拍卖会拍品征集四月底截止
- 04-28行云流水 指到书成——记指书书法家方庆云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并将公开发行
- 04-13书法家方庆云:闽海翰墨公益心
- 04-03“星星点灯,艺术助学——关爱自闭症儿童”捐赠仪式在福州隆重举行
- 03-15李克强:中国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 03-15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 03-15众明星出席济南慈善拍卖活动
- 03-15国防部:缅军机再越境将坚决应对 缅方承诺追责
- 34892℃中国书法家协会简介
- 25479℃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名单
- 22599℃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
- 19916℃中国书法家协会五个专业委员会名单
- 18569℃林岫当选为主席 北京书协新一届理事产生
- 15460℃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决赛获奖名单
- 14861℃首届电视书法大赛大赛介绍
- 11614℃中国书协召开“兰亭奖”工作会议
- 7815℃中国书协2003年工作设想
- 6801℃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征稿启事
- 04-28行云流水 指到书成——记指书书法家方庆云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并将公开发行
- 04-03“星星点灯,艺术助学——关爱自闭症儿童”捐赠仪式在福州隆重举行
- 05-30《国际少儿书画作品集》5月底正式出版
- 03-11李延声委员:可对高考时用毛笔写作文的学生加分
- 02-25书法是传统文化还得继承
- 02-25聚焦大运村 “中国风”成为学习热门
- 02-25艺术收藏再发新枝 中国书法市场正稳步上升
- 11-25多少钱一“尺”?中国书画领域的通病
- 11-25韩剧穿帮将隋炀帝身后屏风设为毛泽东诗词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