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高淳发现建于康熙年间书舍 民间学堂曾走出翰林

兰亭书童 2008-09-12 热点透析 评论
 日前,高淳县文物普查小组在当地阳江镇发现一间清代家族教学书舍。这处名为丹湖书舍的民间学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百余年来为当地培养出不少进士、举人,对于清代南京地区的民间教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据当地文物普查工作负责人、高淳县文保所所长王锡林介绍,丹湖书舍位于阳江镇丹湖花中村,建于清康熙二十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经过实地考察,该书舍为当地刘姓宗族出资兴建的家族学堂,该村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依然能回忆起儿时在此读书的情景。


    丹湖书舍坐北面南,原分前后两进,后遭水灾损坏,如今只留有后进共五间房舍。书舍现存院落为三合院式,宽17.8米,纵深15.3米。在高淳县委办公室工作的刘宜中也是花中村人,他听老一辈的人讲,丹湖书舍当年规模很大,前进为日常读书的学堂,最多可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后进五间,分别作为教书先生的办公室和学堂内部考试的考场。据刘宜中介绍,为了照顾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刘氏宗族还专门辟出一块农田,用每年的收成为贫困学生缴纳“学费”。


    据当地《中山刘氏宗谱》记载,丹湖书舍建成后,常有各地文人名士到此讲经传学,清朝著名学者房廷正等文人还亲自为书舍作序。坚实的“师资力量”,让丹湖书舍成为高淳地区一处重要的教育基地。刘宜中告诉记者,丹湖书舍历史上曾出过5个文进士、3个武进士、6个文举人和1个武举人,其中,一个名叫刘遇恩的书生在道光年间考取进士后,还被皇帝钦点入翰林院。对于一个乡村级别的学堂而言,能有如此之高的“成材率”实属不易。


    虽然是民办学堂,但丹湖书舍的建筑格局却颇为讲究。据王锡林介绍,书舍的前后进之间有一处长方形天井,“天井在古建筑中不仅有通风采光的作用,还体现着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走进后进的厅堂,随处可见图案精美、造型各异的木雕。由于书舍是刘氏宗族所建,很多木雕都是有关刘氏先人的典故,此外,额枋上雕刻的福禄寿三星图,人物、形态也颇为传神。王锡林说:“这些康熙年间制作的木雕工艺水平十分高超,这在民间乡村建筑上很少出现。”


    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丹湖书舍如今已破旧不堪。“上世纪50年代,因发大水曾维修过一次,增加了一些时代特征。”王锡林表示,作为南京地区为数不多的清代书舍,丹湖书舍对研究清代地方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希望在这次普查后能够得到妥善保护。

Tags:高淳   翰林   建于   学堂   康熙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