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河姆渡遗址发掘亲历者:陶猪和当年一模一样

兰亭书童 2010-06-24 热点透析 评论

    “鸟形象牙圆雕看上去像一把匕首,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还是当时部落首领的专属用品,相当于后来的尚方宝剑。”

    站在鸟形象牙圆雕旁边,章家甫说起了当初从考古专家那里听来的段子。宁波博物馆国宝展厅的讲解员们听得愣了,而一旁的宁波市文保所老所长林士民先生则频频点头。

    昨天下午,上世纪70年代参加河姆渡遗址挖掘的7位村民和一位文保专家,在宁波博物馆国宝展厅,与陶猪、鸟形象牙圆雕等当年河姆渡遗址挖掘出的宝贝重聚。

    “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们和当年一模一样!”73岁的余姚河姆渡镇芦山寺村冯家富老人指着陶猪,兴奋不已。

    冯家富记得,当初专家们挖出了一个泥疙瘩,到水里一洗,一个陶猪就出来了。

    同为余姚河姆渡镇芦山寺村村民的章家甫说:“当时我们还挖出了一堆稻谷遗存,粗略估算了一下,大概有快两万斤稻谷呢。”

    “两万斤啊!真厉害!”讲解员们又是一阵惊叹。

    76岁的林士民老先生全程参与了河姆渡遗址的挖掘。

    他记得,挖掘工作共分为两次:一次是1973年,一次是1977年。

    1973年第一次挖掘的时候,很多国内的老专家不相信——7000年前的长江流域怎么可能有如此发达的氏族社会?第二次发掘时,专家们彻底折服了,纷纷赶了过来。

    “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人已能人工培植稻谷,能用石头工具造出30多米长的榫卯结构干栏式建筑,能用鲨鱼牙齿在象牙上雕出精美的装饰品了。”

    林士民记得,当时不少专家看了象牙雕刻后,都不相信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如果不是看着它们出土,这些专家一直断定这是商朝或者战国的东西。

    林老自豪地说,当初半坡、仰韶的发掘,让大家觉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则彻底推翻了“黄河一源论”,证明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最后,8位老人和“老朋友们”一起合影留念。

    

Tags:遗址   发掘   当年   河姆渡   亲历者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