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当代文化人物:缅怀中国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

兰亭书童 2010-06-28 热点透析 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书画频道

    中国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先生25日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1岁。连日来,中国各界人士以及众多美术爱好者陷入悲伤之中,慨叹大师从此掩上人生画卷。

    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纪念吴老先生的“纪念园”与“追思会”。在祭拜网、天堂网等开设的“吴冠中纪念堂”,不少网民在上面为吴老“献花”、“点烛”,表达对吴老的追思。百度贴吧的“吴冠中吧”,一夜之间增加了近两百个主题帖,数百人次在上面表达哀思。各大门户网站和艺术类网站都为吴老开辟了纪念专题网页,详细介绍吴老生前艺术成就,许多网友留言哀悼。

    吴冠中先生去世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在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表示,20世纪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吴冠中先生为20世纪后半期中国艺术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说:“吴冠中先生他的人生和艺术有三个最重要的特点,一个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一生不断地朝着更高的艺术境界去探索去努力;第二方面他在艺术方法论上走的是中西融合的道路,把西方艺术现代特点和中国艺术写意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他个人强烈的面貌;第三个方面吴冠中先生是一位非常热爱自己祖国和土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描绘的都是他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不断地行旅,不断发现,接近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来开展创造的特点。”

    吴冠中先生1919年出生于中国东部江苏省宜兴县一个农户家庭。他18岁开始学艺,23岁毕业于浙江杭州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当时的教育部选派100多名留学生赴法国学习,其中只有两名美术生的名额,吴冠中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1947年吴冠中进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跟随著名的苏弗皮尔教授研修油画。苏弗皮尔对吴冠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吴冠中生前在接受CCTV采访时回忆说:“他跟我讲,艺术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小路,小路艺术悦人耳目,大路艺术是震撼人心的,因此我觉得我要走大路艺术。”

    吴冠中1950年返回祖国,先后在中国最高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留法学习使吴冠中感悟到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求,又使他深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他吸取中西文化艺术营养,潜心于融合中西艺术之长的探索实践。

    上世纪70年代末,吴冠中进入全盛的创作时期。他大胆打通油画和水墨画的载体界限,创作出一批批既有别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又迥异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新作。

    吴冠中的画不拘俗套,充满激情。在西方人眼中,吴冠中的作品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神韵;而在国人眼中,吴冠中的绘画又闪现着西方现代艺术灵光。吴冠中全新的审美取向,独特的表现技巧,作品蕴涵的奇情妙趣,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吴冠中“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为吴冠中举办个展《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这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举办展览。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先生不仅以其奔放自由的画风和卓著的成就闻名,更因他“硬骨头”的倔强个性以及犀利的言语引起颇多争议。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当时画坛一味临摹古画,沿袭古画笔墨、程式等做法,吴冠中曾撰文《笔墨等于零》来抨击这种现象,引发了画界激烈的争论。去年,吴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表示,他仍坚持自己的这一观点:“绘画的手法没有一定的,绘画或者艺术没有手法,只有感情。只要你能把感情表达出来,用任何手法都可以。笔墨也是这样,用笔墨来表达感情,感情是什么样,笔墨应该跟着感情会变的。因此,任何笔墨只要表现(感情)好,效果好,都是好笔墨。相反,抄袭,抄袭老的笔墨,抄袭人家的感情,讲假话,虚的,这就是笔墨等于零!”

   1 2 下一页  

Tags:缅怀   绘画   中国当代   当代   大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