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两岸专家重走文物南迁路 万里文化长征

兰亭书童 2010-07-01 热点透析 评论

    2010年6月4日至18日,“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在南京启动,至四川峨眉结束。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学者,在半个月内踏访4省8市,追寻先辈学人典守国宝的足迹。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烽火连天的中华大地上曾发生过的一场文化的万里长征。

    1933年2月至5月,故宫、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19557箱文物(其中故宫1.3万余箱)从北平运抵上海。1936年底南京朝天宫库房建成后,文物被运抵南京。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这批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文物,分三路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万里西行,运抵四川,直至抗战后被运回南京。南迁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代的宫廷收藏,堪称国宝,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东坡肉和著名的《快雪时晴帖》等。在15年里,南迁文物行程上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然而上百万件文物中没有一件丢失,也几乎没有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南京,南迁文物在此聚散

    在整个文物南迁过程中,南京是一座具有特别意义的城市,文物数次在此汇聚、分散。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讲述了那段历史:1933年2月,第一批南迁文物从北京抵达南京浦口火车站时,由于政府高层就文物去向产生分歧,两列火车滞留一个月,才卸车转水运至上海。1936年11月,南京朝天宫库房建设完毕,文物分5批运回南京。没想到半年后,这里成了更艰苦行程的起点。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岌岌可危,转移文物之危急匆忙,可以用“救焚拯溺”来形容。南路文物8月14日离宁,第二天南京即遭轰炸,筹措车船困难重重。中路的第二批文物是租借了英商黄浦轮抢运出的,主持其事的杭立武和拉贝等人筹建安全区并任中方主任,英商要求杭立武随船押运,他连家人都来不及告别就跳上了轮船。北路的工作人员就住在车站,有车来了就起来装箱,遇到警报,就地躲在列车下。这批文物刚到郑州火车站就遇上日军密集轰炸,车站被炸成废墟,工作人员冒死将列车调度至安全地带,文物才逃过一劫。

    抗战胜利后,南迁文物全部运回南京。但是在南京解放前夕,从1948年12月到 1949年12月,先后五次,共计5606箱文物从南京运往台湾,形成了海峡两岸两个故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守望。而在更早的 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将北平古物陈列所的5450箱文物划归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当年未及运台的部分文物也留在南京,成为今天南京博物院的重要文物。三所博物院因文物南迁结下了难解的缘分,并在文物保护和研究上不断深化合作,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稳、准、隔、紧”,文物装箱四字秘诀

    文物南迁是在兵荒马乱的条件下进行的,人尚难自保,近两万箱文物万里迁徙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西迁,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逐步实施,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随机应变。在长沙、汉中、成都、重庆等地,常常是文物前脚离开,后脚便有敌机轰炸,时间之紧迫间不容发,这不禁让人赞叹前辈学人对时局把握之精准,行动之迅速,绝非埋首故纸堆的刻板学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书画频道

   1 2 下一页  

Tags:长征   万里   两岸   文物   南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