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一 写实与写意
中国绘画史上,以苏轼为界,此前唐、五代、宋初的绘画多倾向于对绘画客体对象的形、神追求,即“写实”一脉;此后的宋、元绘画则开始注重画家情感渗透,即“写意”一脉。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一书中简要地将之概括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写实”这一概念其实较为笼统,它具体地包括“形似”与“传神”二个方面。而自《淮南子》之“君形”到顾恺之的“传神”,再到唐末荆浩的“图真”,显然都更为强调绘画必须传达客体的精神本质(所谓客体,在这里也是有疑问的。这样的概念不要轻易用它)。邓椿《画继》云:“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这句话正道出了唐宋名画追求神韵的缘由。
尽管“神韵”属于客体范畴,但它与画家主体情意的关系十分微妙和密切。比如:画中传出了马匹的骏健之神,往往寓函了画家的奋发之意;而画出了山水的萧条之境,恰恰又渗入了画家的淡泊之心。所以郭熙的《林泉高致》才说:“春山烟云连绵,秋山明净摇落。”
画家主体情意的表现途径不外三条:一,以物寓意:略同于诗歌的“比” “兴”手法,如见香草起美人之思,望明月有怀乡之愁;二,以形达意:即形式构成对画家内心的影响,如以锐角暗示愤怒和抗争,以圆弧表达祥和与宁静;三,以色类意,这一点西方色彩学多有研究,中国画里也用金碧之色来象征富贵进取,以浅绛之色来传达淡泊清高。
二 对写实与写意的悬置
已如前文所述,写实指向客体,是对“超越”之物的描摹。所谓“传神必以形”,形态把握对于传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形的原因,使得它在认识论上出现了无法解脱的困境。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内在无法确证地把握外在的客观之物,逻辑上内在不能够切中外在。并且,外在之物是在一种连续显现之中被给予我们,这种连续显现并不能为我们所穷尽(胡塞尔称之为“超验给予”)。因而对客体之物形的把握并不具有绝对的明证性。董其昌反对画家“为外物所拘役”,在这一意义上是不难理解的。
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对客体形神的追求并不具备绝对的明证性,较为明智的态度是将之归入括弧,存而不论,亦即将之悬置。悬置并非抛弃,它在胡塞尔看来仅仅是一种追求自明性的现象学态度。故而中国绘画对外在形体的描摹总是倾向于“似与不似之间”。
与客体外物一样,主体的经验情感也并不具备绝对的明证性。上文分析过主体“意“的三条表现途径,不难发现无论哪一条所表达的情意,都或多或少地出自后天经验的追加,其实质是“经验之我”,它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只是,与对物形的悬置相比,对“经验之我”的悬置似乎要困难许多。
在这方面见解最为深刻的,是集画家、 理论家、 收藏家于一身的董其昌。《明史》称董其昌“天才俊逸”、“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众所周知,董氏所处的晚明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之一。程朱理学在明代已渐入式微期(“晦翁精神止五百年”),王学兴起,大有“心体”取代“道统”之势。这种思想随着晚明政局社会的动荡而愈演愈烈。在此情形之下,中年董其昌与著名思想家李贽一见如故并结成往年莫逆,其中自有默契。李贽在其《焚书杂录》中称:“童心者,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在李贽那里,“童心”即是真心,是“本心”,强调“最初一念”的原发性,这显然是对后天经验的各种礼教之“心”、情欲之“心”的拒斥。这种思想对于重估当时理念价值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童心说”从理论来源上,与当时文人中流行的禅学不无关联。禅宗强调心体的清净空无,借此以澄怀味道。《坛经》云: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斋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
慧能更为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概括的更为简洁。都强调了“本性净”、“不著心”,反对“覆真如”。李贽的“童心”或差可解作禅宗的“真如”之心,它要求主体通过“悟”,解除一切由“我”而带来的执着,回到禅宗所谓具有某种先验色彩的“自性”。
这些让我们想到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拒斥。他认为任何经验意识都无法绝对的明证,一切都必须还原到“纯粹意识”当中。他在论述还原目的时说道: “在这里我们需要还原,为的是使思维的在的明证性不至于和我的思维是存在的那种明证性,我思维地存在着的(sum cogitans)那种明证性相混淆作为人、作为世界之物的自我,以及作为这个人的体验的体验被列入客观时间中——尽管这是完全不确定的——,所有这一切都是超越并且在认识论来说是零。只有通过还原,我们也想把它叫做现象学的还原,我才能获得一种绝对的、不提供任何超越的被给予性。”
从获取途径的角度来看,这种“纯粹意识”就其本质而言,与禅宗的“自性”是颇为相似的,即都依靠某种直观和感悟,它们尽管可能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但我们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它而不是无视它。这种直观感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破除各种经验之“障”以求得心地的澄明,佛教认为人乃“四大”(地水火风)假合之身,所以《金刚经》提出要“无我相”,《心经》提出“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同样,王阳明在《传习录下》则更为浅近地说:“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如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这两家学理,虽有深浅广狭的分别,但在对认识本然的强调上则是十分一致的。
了解了董其昌在晚明思潮的禅学、心学情境之后,再进入他的画学法门便并非难事了。正如前文所论,宋元文人画已然成功地对实在的“超越之物”进行了悬置,而在画中代之以表现主体的情志。到了晚明,董其昌则立足于对禅学“自性”的解悟,再进一步,扫除了通向绘画本身的第二个障碍——将画中表现出的“经验之我”再度悬置。
这一切表现在董其昌的画学理论中,即是“天真”、“天然”,绝去斧凿的空明境界,它要求主体既排除自身习气,解脱个体情感,又要求绘画能“离”去古人格法,别出蹊径。尽管其表现出的最终效果与创新无二,然而其实质却意不在新,而在自然之“道”。所以他引用苏轼的话说“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这样,绘画功能在“言志”之外,而似乎更加强调某种“载道”的倾向了。
1 ,对古人格法的悬置。在纵评宋元诸家时,董氏由于上述原因,最为推崇米芾、倪云林二家: “宋人中米襄阳在蹊径之外,余皆从陶铸中来。元之能者虽多,然秉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人而已。”
而在对待古法或曰古人态度时,董氏则从“自性”论出发,对书法史的最高权威提出挑战: “大慧禅师参禅云:‘譬如有人具万万赀,吾皆籍没尽,更与索债。’此语殊类书家关戾子。米元章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
这一段论及尽法与全法之语,最精辟者在“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一句,正与佛家“不为法障”之训同一机轴。我们强调“神在能离”,强调取消先入的经验立场而别出蹊径、还我天真本性(还原“经验之我”“为纯粹之我”),即“虚空粉碎,始露全身”。
2,对自我经验感受的悬置。自古及今,中国绘画的总纲—— 谢赫“六法”中,最为玄解的便是“气韵生动”一法。宋代郭若虚等人认为“气韵必在生知”。在某种意义上,“生知”说把“气韵”一词罩上了一定的神秘色彩。就其形而上的特性而言,“生知”说有其合理性。董其昌也认为“气韵不可学”,但他立刻便笔锋一转: “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俗,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这里董其昌从修养角度出发,强调广见闻才能够不拘碍,又是一个“合”而后“离”的例证。取消先入之见,脱去尘俗,将自我还原为某种婴儿之我的状态。《老子》云: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为。”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婴儿没有任何先入之见,至无至柔,这正是道家追求之境界。《庄子》也类似地提出了“心斋”、“坐忘”等方法用以回归那种神秘的原初之在。这种对“我”的还原极为重要,它消弭了一切立场,使主体处于完全开放、空无、澄明的境地,它在实质上使绘画再次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无我之境”。我们徘徊在绘画面前,可以一次次试图把新的知觉意义带进存在之中。因为画作空无,它便足以容纳,毋宁说是能够唤起我们心中那些沉睡已久的意义。这也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言:“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因此,虚无寂寞之音、平淡冲和之境,并非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好尚,其根源或许在于中国文人从古至今对“道”的体悟与追求(六朝宗炳的画论已经明确显示了绘画主体对“道”的无比向往)。在这一点上,道家之崇虚、儒家之中庸、释家之性空,庶几可以三位一体。
- 上一篇:清华美术学院举办中欧艺术论坛
- 下一篇:南宋古城将再现茶陵 石头城墙申报“国保”
猜你喜欢
- 2015-03-17 中国画都·潍坊艺术百家学术邀请展
- 2015-03-16 2015深圳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开幕
- 2015-03-15 齐白石艺术身份引争议 为中国拍卖业晴雨表
- 2015-03-15 “山水重庆”中国画创作活动启动
- 2015-03-15 中国画海第一人来晋邀人“看海”
- 2015-03-13 谈中国画的“画理”与“画法”
- 2015-03-13 刻在黄龙玉上的“中国画”
- 2015-03-12 中国画离毕加索有多远
- 2015-03-02 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中国画课程高级研修班2015年(春季)招生简章
- 2015-02-02 国家画院举办“笔墨新体”展:彰显中国画写意精神大美意蕴
- 搜索
-
- 05-12关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入会申报的声明
- 02-252016墨淘网当代书画作品微信拍卖会拍品征集四月底截止
- 04-28行云流水 指到书成——记指书书法家方庆云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并将公开发行
- 04-13书法家方庆云:闽海翰墨公益心
- 04-03“星星点灯,艺术助学——关爱自闭症儿童”捐赠仪式在福州隆重举行
- 03-15李克强:中国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 03-15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 03-15众明星出席济南慈善拍卖活动
- 03-15国防部:缅军机再越境将坚决应对 缅方承诺追责
- 34892℃中国书法家协会简介
- 25479℃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名单
- 22599℃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
- 19916℃中国书法家协会五个专业委员会名单
- 18569℃林岫当选为主席 北京书协新一届理事产生
- 15460℃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决赛获奖名单
- 14861℃首届电视书法大赛大赛介绍
- 11614℃中国书协召开“兰亭奖”工作会议
- 7815℃中国书协2003年工作设想
- 6801℃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征稿启事
- 04-28行云流水 指到书成——记指书书法家方庆云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并将公开发行
- 04-03“星星点灯,艺术助学——关爱自闭症儿童”捐赠仪式在福州隆重举行
- 05-30《国际少儿书画作品集》5月底正式出版
- 03-11李延声委员:可对高考时用毛笔写作文的学生加分
- 02-25书法是传统文化还得继承
- 02-25聚焦大运村 “中国风”成为学习热门
- 02-25艺术收藏再发新枝 中国书法市场正稳步上升
- 11-25多少钱一“尺”?中国书画领域的通病
- 11-25韩剧穿帮将隋炀帝身后屏风设为毛泽东诗词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