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破盗墓案缴文物 证明古鲜卑与罗马有交往

兰亭书童 2010-08-05 热点透析 评论

呼伦贝尔嘎仙洞(资料图片)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5日专电(记者张云龙、于嘉)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专家组近日对正镶白旗公安局破获古墓被盗案追缴的珍贵文物进行了鉴定,初步认为这200余件文物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是鲜卑文化研究领域继呼伦贝尔嘎仙洞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介绍说,专家组将这些收缴的文物与山西大同、宁夏固原北魏墓葬出土文物相比较,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认为这批文物应该是北魏时期的随葬品。

  经专家组鉴定,收缴文物中的鎏金高浮雕四人头像纹银钵、天蓝玻璃碗文物定为一级文物,三足饰鹦鹉铜盆、鎏金银耳杯定为二级文物。

  “从随葬品的规格和古墓的地理位置判断,墓主人应该是一位鲜卑大贵族。”王大方说。不过,由于没有发现墓志,墓主人的身份还需进一步研究认定。

  鎏金高浮雕四人头像纹银钵和天蓝玻璃碗,具有浓郁的欧洲文化特色。王大方说:“出土文物见证了鲜卑人与东罗马和波斯帝国的交流往来。”

呼伦贝尔嘎仙洞(资料图片)

  他说,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呼伦贝尔市发现的嘎仙洞,被认为是鲜卑族先祖时期的产物,此次发现应是鲜卑族成长兴旺时期的产物。

  专家认为,从东汉、十六国到北魏时期,鲜卑人曾经在今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活过,并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王大方说,这批文物的发现,填补了锡林郭勒盟在鲜卑和北魏文物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由于该地区与北方柔然、高车等关系密切,通过深入研究,还会对中古时期北方草原民族,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问题得出新的成果。

  目前,内蒙古文物考古部门正在调查研究鲜卑和北魏文物在锡林郭勒盟的分布情况,正镶白旗公安局也在继续深入追查案件。

破盗墓案缴文物 证明古鲜卑与罗马有交往

Tags:鲜卑   罗马   盗墓   文物   交往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