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8月,世界美学的中心在北大

兰亭书童 2010-08-06 热点透析 评论

8月,世界美学的中心在北大

8月,世界美学的中心在北大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8月的燕园群贤毕至,大哲云集。以“美学的多样性”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将于89-1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600余位学者参会。大会将就“全球与地方:西方与非西方的美学”、“文化研究与美学的冲突与交融”、“美学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书法、设计等艺术门类的关系”等10个命题展开讨论,并设有中国艺术、艺术教育、舞蹈美学3个分会场。

    在世界美学大会开幕前夕,本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美学协会总代表、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彭锋副教授,请他谈谈北大的筹办情况以及对本次世界美学大会的期许。

    记者:老师,您好!我们一般称世界美学大会是美学研究转向的风向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彭锋:每个行业都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比如艺术有一些双年展、三年展、还有五年展、文献展,一般来说最重要的艺术双年展会预示将来艺术发展的方向,被视为当代艺术发展的风向标。车展也是这样,比较重大的车展就可能被视为汽车发展的风向标;奥运会被视为体育运动发展的风向标;世界杯可能就被视为足球踢法的风向标。因为世界美学大会是最高规格的平台,每一个研究者都希望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最好的研究成果在这个平台上展示,所以每届世界美学大会都会形成美学发展的新动向。首先,发表的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其次,这个研究成果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会扩散、普及。比如,我的一个研究成果是在北大完成的,我在北大讲过,但是美国人不知道,欧洲人不知道,或者要花一段时间才知道。但是,现在在这个大会上发表的新成果,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尤其全世界的同行都知道了,所以不仅发表的成果比较重要,而且传播的方式、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之所以强调深度,是因为专家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对该学科的影响更为重要。

    记者:对于在北大举办的这一届世界美学大会,您预测它会使美学研究的方向转向哪里?

    彭锋:对于究竟转向哪里,虽然现在还不好说最终的结果,但我们肯定是有所期待的。第一个,我期待东方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的复兴。我们知道,美学这个学科起源于18世纪欧洲,一般认为它的学科创始人是德国的鲍姆嘉通,也有人认为英国一些哲学家所做的工作在时间上更早,总而言之,这个学科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甚至有很多人跟我说中国人不可能有“美”,不可能有“beauty”,最多有美的东西,有“the beautiful”、“the beautiful things”。他们认为作为名词的“beauty”只有古希腊有,也就是全世界所有文化里追求“beauty”的文化只有希腊,中国文化不追求“beauty”,印度文化也不追求“beauty”,埃及文化也不追求“beauty”。今年的世界美学大会是第十八次,如果土耳其也算欧洲的话,前面15次全是在欧洲,有1次是在北美,还有1次是在亚洲的日本,从世界美学大会的举办地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偏见。那么,现在我觉得到了改变这种偏见的时候了。

    第二个期待是,我们预期美学跟艺术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美学是很奇特的学科,它跟艺术有关,但是一些美学研究者往往忽视艺术实践。从美学这个学科的不同名称,也可以看出美学家对艺术的侧重程度不同。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讲演录》开篇就谈到美学的名称,他提到三个,既感性学、美学和艺术哲学。一般说来,将美学当作艺术哲学的研究者,比较重视艺术。其实,不管用什么名称,美学研究者都应该对艺术实践有所了解,我们老一辈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不通一艺莫谈艺。”后来因为学科的分化,使得美学与艺术的关系越来越远了。

    记者:为什么说东方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的复兴是有可能的?

    彭锋:现在,以希腊传统为核心的西方美学现在正面临危机。第一,希腊美的典范作用正在削弱。整个人类发展由贵族社会进入大众社会之后,美越来越带有时尚的特征。时尚就意味着要不断变化。以前欧洲的典范美是不变的,一种标准的美,以数学比例来计算的美,它在今天的统治力量已经减弱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反,一些具有明显流行色彩的美在今天大行其道。第二,欧洲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在今天的发展遇到瓶颈,很多人说“艺术终结了”。因为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追求创新,创新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艺术的各种可能性穷尽。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实验,艺术家要有所创新,尤其是在形式上要有所突破,已经是很困难的了。这样,艺术就成了一种“习惯”,创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按照西方美学的看法,没有创新的习惯不能叫艺术。

    但是中国艺术不以创新为最终目的,而以包容为目的,这样一种观念使得中国艺术家没有“艺术终结”的焦虑,所以中国艺术照样可以蓬勃发展。另外,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这样的社会对艺术来说是最宝贵的。因为艺术需要新的刺激,艺术家需要灵感。我记得国际美术学会的前主席阿莱西·埃尔亚维奇说过:“第一世界不可能有艺术,艺术基于正在发展的、变化中的第三世界。”我觉得他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是有道理的。西方艺术面临困境的时候,也是我们重新思考艺术概念和艺术史概念的时候。什么是艺术史?我们以前的艺术史都是在西方的宏大叙事里面找我们中国的位置,现在需要打破西方艺术史叙事的统治地位,应该允许不同的艺术史叙事,中国人的、印度人的、韩国人的、日本人的……

    总而言之,转型阶段对于中国美学来说是最好的崛起机会。以前我们对中国美学的理解都是在参照西方的美学系统下进行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整理自己的美学传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而且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包括中国喜欢的“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美学大会在中国开,中国这么多学者参与,将使中国的声音更加强大清晰。

   1 2 3 下一页  

Tags:美学   北大   世界   中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