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多友鼎”铭文记述周厉王在位时与猃狁之战

兰亭书童 2010-08-25 热点透析 评论

    简单的造型,略显陈旧的外表,仅有的装饰就是外部上方装饰着的两道弦纹,这件看起来极简朴的青铜器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之一的“多友鼎”。外表虽简,却铸造着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地区出土的西周铜鼎中的最长铭文,这段铭文也成为了解一段鲜为人知的战争史的唯一见证。

    挖沙挖出青铜鼎

    1980年11月12日,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的几个村民在村头东北的河道旁翻土挖沙,就在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只听喀嚓一声,一位村民的铁锨被硬物折断了,起初这位村民以为是铲到了埋在泥沙里的石头,便叫来其他几个同伴,打算合力将其铲除,没想到在深约4米的细沙堆中铲出的竟然是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鼎,看着这个新出土的东西,村民一时间束手无策,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立即对这只青铜鼎展开发掘。铜鼎通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厘米,径7厘米。鼎腹底部附着厚达0.2厘米的墨灰,显然是长时期的炊烹留下的痕迹。

    与以往发掘出土的青铜器相比,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出土的这只青铜鼎样子实在是太普通了,半球形体,立耳环底,器腹较深,三只蹄形足,这些都是三足鼎最为基本的形态,除造型简单之外,铜鼎表面也没有装饰精美的纹饰。对此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韩建武做了解释:青铜器发展到西周中晚期,形制逐渐趋向定制,铜器多轻薄简陋,花纹也趋向简单,但长篇铭文较多。以青铜鼎为例,这一时期的青铜鼎主要只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克鼎类,主要特征是盆形体,腹宽大而呈扁体形,蹄足上部一般有兽面装饰,装饰纹样一般为环带纹和窃曲纹;另一种主要以半球形体、蹄足为特征,装饰纹样简单,一般仅以弦纹、重环纹或窃曲纹装饰,多友鼎就属于这一类,它是西周晚期的标准器形。

    青铜鼎腹内铸有279个铭文

    随后多友鼎被列入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行列,如此朴素简单的青铜鼎暗藏着怎样的玄机使它能够成为专家眼中的国宝重器呢?

 

   1 2 下一页  

Tags:铭文   在位   之战   记述   多友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