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文物造假形成产业链 专家称从业者超10万人

兰亭书童 2010-08-31 热点透析 评论

    8月30日消息,文物造假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李彦君忧心忡忡地表示:“其实文物造假、高仿在中国是自古有之的一个产业,但是不可否认从历史上来看,当今社会是文物造假、高仿最为鼎盛的时期。 ”

    长期从事假文物产业研究的李彦君发现,北京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假文物集散中心,在北京程田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如今就算行内人也都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会被“栩栩如生”的假文物骗过法眼。“我遇到太多的案例了,我的一个朋友几十年间耗费近百万元收集了一屋子藏品,结果竟然没几件真品。 ”

    河南安阳真假曹操墓事件最近又起波澜,一位河北籍学者闫沛东惊曝曹操墓事件其实是个“弥天大谎”,所有发掘文物都系当地事先伪造埋入墓穴,并称掌握了录音资料等一手证据。此事一出,将“曹操墓”再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姑且抛开曹操墓本身真假问题不谈,中国假文物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收藏热潮的兴起,假文物制造在全国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假文物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全国各大文物市场,造成假货泛滥,收藏业遭遇诚信危机。有专家认为,这种集文物仿制、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现在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

    在文物出土大省河南,假文物和高仿文物已经悄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的甚至成为当地主要的财政支柱。目前已形成了以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州神篨镇、南阳镇平县三地为中心的文物仿造产业,而且各具特色。唐三彩、古钧瓷、古玉是当地最为常见的仿造文物。

 

    

Tags:万人   业者   造假   产业链   专家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