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城市生活之历史画卷——《清明上河图》

兰亭书童 2010-09-04 热点透析 评论

仇英 清明上河图 全图

仇英(1498—1552),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是明代重要代表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并称为“明四家”。仇英出身低微却才艺超群,绘画技艺更为精湛,善山水、人物及花鸟,风格多样,尤善摹古。仇英画作传世极少,因此他临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显得尤为珍贵。它流传有序,明代曾为收藏家项元汴珍存,清代收入乾隆内府,并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包括仇英《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000多件珍贵书画盗运出宫。1945年8月,伪满洲国垮台,溥仪携带此作乘飞机逃往日本,途经沈阳机场时被东北人民民主联军和苏联红军截获。画作曾由东北人民银行暂时代管,后归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相比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仇英的这幅临摹作品的熟知度似乎并没有那么高,但是在中国绘画史上,它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两件作品皆为中国绘画中的“国宝”。仇英《清明上河图》高0.3米,长为9.87米,比宋本长一倍,画中人物超过两千,结构大体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景物顺序布局,描绘的是明代中期江南苏州城乡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此幅青绿重彩工笔长卷从苏州城郊的风景起笔,沿运河过虹桥,至城门入市内,直至西部城郊,描绘了明朝中期苏州城的山川、城墙、街巷、桥梁、房屋、店铺和戏台等,涉及婚娶、宴饮、赶集等生活场景,可谓是包罗万象,以活生生的图像再现了当时的景象,展现了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繁荣景致。它可分为好几段,每一段的表现内容不同,呈现的节奏也不同,有时舒缓,如田园牧歌般的宁静和悠闲,有时又热闹非凡,节奏轻快明朗。作者在场景设计和细节处理上匠心独运,全图描绘人数超过两千,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形形色色,每个人物都能通过动作、神态、服饰、道具等体现其身份,毫无雷同。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出彩也极受关注的是虹桥部分,同样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类似内容的表现,所不同的是,仇英把木质的虹桥改成了石拱桥。再留意观察,宋代夯土城墙变成了包砖城墙。画面中心的城门,更让人联想到了苏州城的阊门。正如崇祯时王心一所描写的阊门一带的景象:“尝出阊市,见错绣连云,肩摩毂击。枫江之舳舻衔尾,南濠之货物如山,则谓此亦江南一都会也。”仇英在临摹张择端的版本时,自然是融入了自身的体验,一方面他们所表现的对象不同,仇英所要表现的江南苏州城的繁华之景,另一方面,仇英的笔墨表露出他对于这个城市的感情。仇英是借用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表现模式,创作出了另一个繁华的世界。画中所展现的“描金漆器”、“精裱诗画”、“锡器制作”、“染坊运作”、“铜器打造”等都体现出了明代苏州特色,而“青楼”、“书坊”、“南货”、“女工”等更描绘出了江南城市苏州的别样风致。

仇英是位全方位的画家,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楼阁皆擅长,而临摹更是他的专长。因此对于张择端全景式作品《清明上河图》的临摹,可谓全方面展现了仇英的绘画才能。他的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融汇各家之长,又加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笔墨情趣,因此他的作品既工整细腻、色彩鲜艳,又不失典雅清丽之韵味,工而不板,妍而不媚。

无论是宋代张择端还是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都记录下了当时的城市生活。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话题。古代绘画作品已经呈现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多样性,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精神的发扬、城市环境的优化成为新的关注点,城市生活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2010上海世博会犹如一幅全新的画卷,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Tags:画卷   城市生活   清明上河图   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