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怀念吴冠中:中国画的围墙终有一天会打破

兰亭书童 2010-09-08 热点透析 评论

    

    30年前,我第一次聆听吴冠中先生的学术报告,被其质朴的形象和富有意境的语言深深吸引。一个诚恳、热情、执着、具有诗性与哲理的艺术家风范深深刻入我的心灵。当时,我在无锡读书,刚刚进入求艺的大门,他的报告,我未必全听懂,隐约中记得,他从莫奈的《睡莲》谈起,论述形式美的重要性,引发形式就是内容的观点。他的演讲很动情,30多年来,每念及此,总使我不禁产生奋斗的动力……

    先生仙去了,然而,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句话,贯穿了30年来我对先生由认识到崇敬与感激的心路历程。

    中国画的围墙终有一天会打破

    1980年春,吴冠中画展在无锡巡展,《苍山洱海白族人家》、《渔村》、《太湖人家》等作品唤起人们新的审美意象,从“文革”期间的“红、光、亮”走过来,吴先生作品的意境使人们在山水情韵中感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视觉革命的形式美,领悟到中国诗歌的意境美。无论是水粉画、丙烯画、油画还是水墨画都洋溢着中国画的意蕴。他说形式美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早在他读国立艺专时,潘天寿的一幅《孤松矮屋老夫家》画的是高高的松树下,扁平而矮小的房子……这种对比与构成,使得他长期以来思考绘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因此,中国画的本质之美不局限于笔墨,独特的形式构成同样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八大山人、齐白石等都是在形式中寄托着生命理想与文化情怀。他们的笔墨也是形式的一部分,是传统修养的体现。他讲到兴奋处突然感慨道:“至今我还被关在中国画的门外,但这没有什么问题,总有一天中国画的围墙会打破!当然,这要从教育入手。如果让我来办美术学院,我不会将国、油、版、雕分得那么细,什么都学,综合学习才能培养出艺术家的创造能力。中国画壁垒森严,势力保守。程式、画法本来自于生活,是艺术家经过提炼概括而成,但‘结壳’了,变成教条就僵死了,就成了艺术创新的枷锁。艺术的‘粉本’是自然与心灵。西方艺术的发展,从19世纪之后的艺术革命看,塞尚、马蒂斯都是突破现实表象走向艺术新境界。中国画的发展前景也一定是这样。”

    我们都是“手艺人”

    当年,吴冠中先生带学生到无锡写生时,已61岁,身穿劳动布的工作服,坐在报告席上,第一句话便是:“我们都是手艺人”,不仅拉近了与到场美术工作者的距离,更讲出了艺术之心手相应的关系;讲出了劳作与创造的关系;讲出了纯熟的艺术技巧与艺术境界的关系。他当时描述了自己为了画粉灰色墙上爬满的老藤,不顾臭气熏天,蹲在厕所边上四个小时写生的情景:“那老藤牵绕、相互关联、矛盾纠缠、白灰纸本、笔走龙蛇,是一幅天然的抽象画。”文学靠文字语言,而成就绘画艺术的基础是功夫。艺术家不要避讳“手艺”,艺术是艰苦劳动与智慧的结合,是高超的艺术技巧与精神境界的产物。不训练好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练就得心应手的功夫,艺术只是空谈。吴冠中说:“我走南闯北,南腔北调。现在老了,但仍然要搜尽奇峰,为的是寻找自然美。德加眼睛不好,却能做出好的雕塑,是因为平时积累。莫奈眼睛不好,却能画出好的画,是心灵的感受。但作品终究是靠手去表现的,这是他们勤于实践的结果。为什么中国画家越老越吃香?是因为人艺俱老。一方面是人生的阅历、知识的丰富;另一方面是经验,实践多了,动手多了,技巧也反过来影响思想。有不少老画家刚下笔就知道一张画的成败,关键是审美经验、创作经验。因此,艺术家必须是‘手艺人’。梅兰芳、盖叫天没有功夫怎么行!老艺术家一笔下去就是几十年的人生,是苦寒的结晶。”

 

 

   1 2 下一页  

Tags:有一   中国画   围墙   天会   打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