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广州发现“越族首领”墓 反映汉越杂处

兰亭书童 2010-09-08 热点透析 评论

    昨日,本报记者接到报料,在今年早些时候向媒体公布的增城浮扶岭遗址中,广州市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时期的重要墓穴。更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考古工作即将结束时,一座底铺鹅卵石的带墓道竖穴木椁墓惊现,考古专家据此判定,它可能正是数千年前越族首领的墓穴。

    整个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增江在不远处流过,四周被农田包裹,浮扶岭由东西一大一小两丘陵组成,呈“凹”字形,山凹间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大批古墓葬,墓葬时间主要集中在商周至南越国时期,东北部则发现有石构唐宋墓葬,整个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张强禄告诉记者,考古工作者已基本清理完毕这个迄今广州的最大先秦古墓群,揭露面积约15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元明时期的墓葬525座,明代砖瓦窑址1座,出土珍贵文物2000余件(套)。从分布上讲,山坳脊部和南坡、东南坡为遗址文化层堆积最为丰富、墓葬埋藏最为密集的区域。

    张强禄说,浮扶岭墓地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时期一处大型的罕见的重要墓地,年代跨度长,墓葬数量多,分布密集,内涵丰富,是继博罗横岭山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配饰神似南越王墓出土器物

    先秦墓葬群中最让考古专家们喜出望外的是一座古代越族风格的大墓,罕见地使用了底铺石子木椁墓的墓葬结构,规模宏大,为岭南地区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座同类墓葬。

    张强禄说,这座大墓是一座底铺鹅卵石的带墓道竖穴木椁墓,虽因埋藏浅,被晚期建筑和农田整改破坏严重,但墓底结构保存基本完整,石子面椁板痕清晰可见。墓圹长10米,宽6米,墓道残长约5米,墓口到墓底最深仅0.8米。从椁板压痕判断,椁室至少分前后室两个区间,可能有双重封门。

    墓室中,考古专家清理出残存随葬器物24件,其中玉器2件(套),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22件。值得一提的是,由龙虎形牌饰和蓝色玻璃管组成的配饰与南越王墓同类器造型相似,年代偏早,原始瓷杯的精美程度也显示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推测墓主人下葬年代在秦至南越国早期,身份属于级别甚高的贵族官吏,或南越族一位首领。

    张强禄解释说,墓底铺石子属战国至西汉南方越人埋藏习俗,但棺椁制度和墓内随葬品体现出汉人风格,这恰恰暴露了该阶段“汉越杂处”的时代背景。

 

 

   1 2 下一页  

Tags:广州   首领   发现   汉越杂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