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广州发现岭南最大木椁墓

兰亭书童 2010-09-08 热点透析 评论

  新华网广州9月8日电(周强、禤慧仪)广州目前最大规模的浮扶岭古墓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共清理墓葬525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一座墓葬被考古专家认定为目前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铺石子木椁墓。

  浮扶岭古墓群位于广州增城市增江街白湖村浮扶岭。7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称,浮扶岭墓地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时期一处大型的罕见的重要墓地,年代跨度长,墓葬群数量多,分布密集,内涵丰富。

  在发掘现场,被认定为岭南地区最大规模的铺石子木椁墓,其墓圹长10米,宽6米,墓道残长约5米,因地处山脚,埋藏浅,遭到了严重破坏,仅发掘残存随葬器物24件。其中玉器2件,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22件。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张强禄推测,墓主人下葬年代在秦至南越国早期,身份属于级别甚高的贵族官吏,或南越族首领。

  “墓底铺石子属战国至西汉南越人埋藏习俗,但棺椁制度和墓内随葬品体现出汉人风格,显现出‘汉越杂处’的时代背景。”张强禄说,木椁墓是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起于商代,兴于战国和西汉。在土坑内用木材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停室,将棺放置其中。停室内常在边厢、头厢等放置随葬品。

  考古发掘工作于2009年8月中旬开始,目前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挖掘面积约15000平方米。出土文物以墓葬随葬品为主,包括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武器等,材质有陶、原始瓷、石、玉和青铜器等。张强禄说,墓葬数量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居多,随葬器物以夔纹陶、原始瓷豆为主要特征;其次是战国晚期到南越国时期,随葬器物以“米”字纹陶和方格纹陶为主要特征,“这些随葬品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商周时期岭南地区越人的埋葬习俗”。

  据张强禄介绍,浮扶岭墓地作为专门的墓葬埋藏区已有4000年历史,从现考古发掘区墓葬分布的密度、地表勘查及局部勘探情况来看,地下埋藏的墓葬数量大概还有三、四百座。

广州发现岭南最大木椁墓

Tags:大木   岭南   广州   发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