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湖湘艺术 源远流长(组图)

兰亭书童 2010-09-22 热点透析 评论

湖湘艺术 源远流长(组图)

 

湖湘艺术 源远流长(组图)

  
  湖南士人立身于世,首重功业。经世致用之余,文章道德而外,乃游于艺。故丹青书法,确为余事,鲜有以此引类连朋、啸咏林下而成地域性文化现象者。明清以降,湘江沿岸,没有形成大的商业消费城市,也就无法如淮扬、苏杭、金陵、上海那样麇集批职业书画家。因此,三湘士人,从小即以博取功名为人生目标。做一个纯粹的文人,甚或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对于湖南人来说,确实有些奢侈。

  一部中国书画史,论及湖南人的贡献,有名有姓的,千年之内,只有怀素、欧阳询、髡残、何绍基、齐白石,颇有点孤峰绝世的感觉。 是不是就说,湖湘书画只有这几座孤峰,而其余不足观呢?这部《湖南明清以来书画选集》(以下简称《选集》)也许足以改变我们的观点。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收入这部选集的作者,计180人,其中有国家重臣和封疆大吏35人、著名革命家6人、僧人6人、学者和教育家27人。明清以迄民国的职业画家40位左右、职业书法家和篆刻家16位左右。

  一

  以下所谈观感,只是作为一种个人阅读经验,以就教于大家。

  第一,收入这部书画选集的作者(现代诸家除外),绝大部分不以书画名世,他们一生事业并不建立在书画之道上,正因为不是职业书画家,所以有可能流露更多真性情。如王夫之《宋论·光宗手稿》,使我们能在300多年之后,透过污损发黄的纸素,看到那位伟大学者,在抗清失败后,如何伏处深山40年,发愤著书,以存华夏文脉的苦心孤诣。又比如《选集》中所录清中叶后那些湘籍国家重臣和封疆大吏的书法。这批大员中,曾国藩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也最高。但平心而论,他的字写得最差劲,可以说,就是硬笔书法。然而,就是这种没有任何机巧的书风,让我们窥见一代中兴名臣的执着、坚毅、方正、谨慎。没有这些品格,又岂可以“奋起以卫吾道”哉!比较起来,与曾国藩齐名的左宗棠,书法则要灵动浑圆许多。左氏书风受何子贞影响,但开阖气象却比何氏阔大,拿得起,放得下,打得开,收得拢,确有收放自如刚柔并济的大帅器局。

  第收入这部《选集》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书信。中国书法史上几件不朽之作,都是书信。“书者如也,如其人也”,“书者舒也,舒怀抱也”,这些关于书法美学的观点,在不经意写下的信札中,表现最切当。如刘长佑《复郭嵩焘信札之一》。刘长佑是一位主张加强边防、支持刘永福援越抗法的封疆大吏。信札写于其抱病回归原籍新宁后。前半部分告诉老友自己的闲居生活,后笔锋一转,在下半部分,对弥月不雨、谷价顿高导致民情狼顾、饥驱为盗的世道发出一代老臣的“贾生长叹”。其文沉重,其书从魏碑和颜体化出,更增其心事苍茫剞劂。又《谭嗣同遗墨集》五通。前两通,应是参与变法前其随父前往陕甘途中写给伯父伯母的请安帖,恭敬的楷书,确实看不出一个任侠豪杰的真面目。后三通信札,写于戊戌政变后关押于南所头监之时,行书写就,行笔迅急而不慌乱,但提按顿挫,却见心事微茫,既有赴死的慷慨,又有恋生的希冀,点划披拂,陡见豪杰任侠之气行于楮素,一腔精忠报国之志抑塞难发,抚之不胜唏嘘。

  第三,有些书画家的作品间有数十年的时间跨度,这就有可能使我们看到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最典型的莫过于毛泽东。《选集》中收录毛泽东的书法十通,其中有其中学时代用楷书抄录的《离骚经》,用楷书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还有一言论抄稿。早年的毛泽东,楷书写得犹如雕版,可见其学书的最初门径非帖非碑而是坊间的雕版书。但是,在青少年的楷书和中晚年的草书间,我们还是看到了某种共通性,那就是瘦硬峭锐。毛泽东的字,结体偏于瘦长,行笔爽利,这在其青少年时代,即现端倪,中年以后,学怀素草书,从刻板拘谨,一变而为摇曳多姿,至晚年出神入化,不可方物。明清以来,湘人书法,崇尚典重矜严,毛书却另辟蹊径,笔走偏锋,以狂草大写,极尽革命家的浪漫情怀。由毛书的变化,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书法境界,是他的人生境界的折射。《选集》所录明清湘人书法,大多写于其人生鼎盛之时,他们操近现代中国命运之权,立于近现代中国事功之巅,几乎人人为豪杰,发而为书,无不如宋教仁手书联语所云:“雷霆走精锐,冰雪瀞聪明。”

   1 2 3 下一页  

Tags:组图   源远流长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