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核心提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曾经一直被人们遗忘的张爱玲忽然开始火起来,这一火就一直火到现在。不过,在张爱玲大热的同时,也有人对张爱玲作品的流行表示不解,作家王蒙曾表示:“张爱玲现在已经快成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了。有那么好吗?我实在不懂。我对目前的张爱玲热很是困惑。”
本文摘自:《北京晨报》2010年9月16日第C03版,作者:周怀宗,原题:《应给“张爱玲热”泼点儿冷水》
今年是张爱玲诞辰90周年,又一波的“张爱玲热”充斥着文化圈,图书出版、话剧、音乐舞台剧等诸多张爱玲的作品被再次发掘出来,连张爱玲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成了舞台剧的题材。此外,香港还将举办大型的张爱玲纪念活动,包括作品研讨会、书信、手稿展、影视作品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曾经一直被人们遗忘的张爱玲忽然开始火起来,这一火就一直火到现在。不过,在张爱玲大热的同时,也有人对张爱玲作品的流行表示不解,作家王蒙曾表示:“张爱玲现在已经快成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了。有那么好吗?我实在不懂。我对目前的张爱玲热很是困惑。”
20年5次“张爱玲热”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张爱玲在“沦陷期”的上海创作并发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这是张爱玲第一次在国内文学界火热。之后的大约40年,张爱玲逐渐被人遗忘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再次成为流行文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表示,“上世纪80年代,先是文学史家发掘出张爱玲,给张爱玲重新定位并将其经典化。接下来,专家的意见被影视传媒吸收转化,张爱玲则被广大读者和观众所了解。”实际上,温儒敏正是“发掘”张爱玲的文学学者之一,1985年北大教师温儒敏和钱理群、吴福辉编写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书中,张爱玲和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等以前一直未被重视的作家进入了内地文学史。
继文学史重新定义张爱玲之后,各种由张爱玲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逐渐被搬上舞台、银幕,温儒敏认为,这是真正“张爱玲热”的开端,“文化商业通过商业机制选择并包装了张爱玲,张爱玲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最炫目而成功的文化商品和符号。但要注意,这样被制造出来的张爱玲是一个根据商业原则被过滤了的张爱玲,其结果就是所谓的张爱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