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湖湘艺术 源远流长(组图)

兰亭书童 2010-09-25 热点透析 评论





湖湘艺术 源远流长(组图)

 







湖湘艺术 源远流长(组图)

  
  湖南士人立身于世,首重功业。经世致用之余,文章道德而外,乃游于艺。故丹青书法,确为余事,鲜有以此引类连朋、啸咏林下而成地域性文化现象者。明清以降,湘江沿岸,没有形成大的商业消费城市,也就无法如淮扬、苏杭、金陵、上海那样麇集批职业书画家。因此,三湘士人,从小即以博取功名为人生目标。做一个纯粹的文人,甚或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对于湖南人来说,确实有些奢侈。

  一部中国书画史,论及湖南人的贡献,有名有姓的,千年之内,只有怀素、欧阳询、髡残、何绍基、齐白石,颇有点孤峰绝世的感觉。 是不是就说,湖湘书画只有这几座孤峰,而其余不足观呢?这部《湖南明清以来书画选集》(以下简称《选集》)也许足以改变我们的观点。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收入这部选集的作者,计180人,其中有国家重臣和封疆大吏35人、著名革命家6人、僧人6人、学者和教育家27人。明清以迄民国的职业画家40位左右、职业书法家和篆刻家16位左右。

  一

  以下所谈观感,只是作为一种个人阅读经验,以就教于大家。

  第一,收入这部书画选集的作者(现代诸家除外),绝大部分不以书画名世,他们一生事业并不建立在书画之道上,正因为不是职业书画家,所以有可能流露更多真性情。如王夫之《宋论·光宗手稿》,使我们能在300多年之后,透过污损发黄的纸素,看到那位伟大学者,在抗清失败后,如何伏处深山40年,发愤著书,以存华夏文脉的苦心孤诣。又比如《选集》中所录清中叶后那些湘籍国家重臣和封疆大吏的书法。这批大员中,曾国藩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也最高。但平心而论,他的字写得最差劲,可以说,就是硬笔书法。然而,就是这种没有任何机巧的书风,让我们窥见一代中兴名臣的执着、坚毅、方正、谨慎。没有这些品格,又岂可以“奋起以卫吾道”哉!比较起来,与曾国藩齐名的左宗棠,书法则要灵动浑圆许多。左氏书风受何子贞影响,但开阖气象却比何氏阔大,拿得起,放得下,打得开,收得拢,确有收放自如刚柔并济的大帅器局。

  第收入这部《选集》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书信。中国书法史上几件不朽之作,都是书信。“书者如也,如其人也”,“书者舒也,舒怀抱也”,这些关于书法美学的观点,在不经意写下的信札中,表现最切当。如刘长佑《复郭嵩焘信札之一》。刘长佑是一位主张加强边防、支持刘永福援越抗法的封疆大吏。信札写于其抱病回归原籍新宁后。前半部分告诉老友自己的闲居生活,后笔锋一转,在下半部分,对弥月不雨、谷价顿高导致民情狼顾、饥驱为盗的世道发出一代老臣的“贾生长叹”。其文沉重,其书从魏碑和颜体化出,更增其心事苍茫剞劂。又《谭嗣同遗墨集》五通。前两通,应是参与变法前其随父前往陕甘途中写给伯父伯母的请安帖,恭敬的楷书,确实看不出一个任侠豪杰的真面目。后三通信札,写于戊戌政变后关押于南所头监之时,行书写就,行笔迅急而不慌乱,但提按顿挫,却见心事微茫,既有赴死的慷慨,又有恋生的希冀,点划披拂,陡见豪杰任侠之气行于楮素,一腔精忠报国之志抑塞难发,抚之不胜唏嘘。

  第三,有些书画家的作品间有数十年的时间跨度,这就有可能使我们看到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最典型的莫过于毛泽东。《选集》中收录毛泽东的书法十通,其中有其中学时代用楷书抄录的《离骚经》,用楷书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还有一言论抄稿。早年的毛泽东,楷书写得犹如雕版,可见其学书的最初门径非帖非碑而是坊间的雕版书。但是,在青少年的楷书和中晚年的草书间,我们还是看到了某种共通性,那就是瘦硬峭锐。毛泽东的字,结体偏于瘦长,行笔爽利,这在其青少年时代,即现端倪,中年以后,学怀素草书,从刻板拘谨,一变而为摇曳多姿,至晚年出神入化,不可方物。明清以来,湘人书法,崇尚典重矜严,毛书却另辟蹊径,笔走偏锋,以狂草大写,极尽革命家的浪漫情怀。由毛书的变化,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书法境界,是他的人生境界的折射。《选集》所录明清湘人书法,大多写于其人生鼎盛之时,他们操近现代中国命运之权,立于近现代中国事功之巅,几乎人人为豪杰,发而为书,无不如宋教仁手书联语所云:“雷霆走精锐,冰雪瀞聪明。”
  第四,湘人书画,表现出只有湖湘文化才有的王霸之气。明清以来湘人书法,大都出入于碑帖之间,从王帖筑基,及长,必溯碑学,皆以颜真卿为鹄的,崇尚气势的雄伟腴美,字形端正,行笔硬朗。如杨度之弟杨钧,《选集》收其行书轴《旧作七言律诗》,骨壮气雄,外方内圆,有一股强自按捺的英雄气鼓荡字里行间。湖南很多人善榜书,尤工擘窠书,在在表现出湘人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独立苍茫、舍我其谁的气概。如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的谭延闿,擘窠榜书就写得大气磅礴。黄兴善诗文,亦工画,书学颜真卿、北碑,所作行书,刚健秀雅,颇为识者所重。黄兴的《挽刘道一行书轴》,是一篇英雄哭英雄、生死见交情的泣血文字。其《行书七言联》:“伏海潜龙思隐德,盘空鸷鸟想雄姿”,语词与书法俱壮。这种基于对生命大沉痛、大悲怆深切体认之上的,对世道人心的大承担、大拯救的无限责任意识,自王夫之以来,便成为湖湘士人的宿命。这种宿命意识,必然从最容易流泻出真性情的书法文字中显现出来,也必然产生一种力量,引导着湖湘士人去学习、崇尚某种带有英雄主义气质的书风,几百年下来,竟然形成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地域性文化与美学选择。

  第五,湘人书法尚筋骨。为说明这一点,特引陶澍论书的行书册中数语以证之。陶澍是湘人中最早做到封疆大吏的,对清代湖南士子影响甚钜,他著文赋诗,造诣不浅,且书画皆长。时人论其书近北碑,其实是学赵孟頫。赵孟頫的字,自被李桢伯斥为奴书后,便争议蜂起,贬损的人很多。我们来读几则陶澍的议论:“赵文敏为人少骨力,故字无雄浑之气,喜避难尔。需参以张从申、徐季海方可。季海筋立骨中,晚年有一种如渴骥奔泉之势,老极,所以点而不俗。张书古甚,拙处人不知其妙。”陶澍认为赵字:“其立论欲使字形流美,又功夫过于天姿,于古人萧散廉断处,微为不足耳。”赵字的根本问题是避难,而湖南人恰恰不避难,用湖南土话说,就是霸得蛮。所以,用霸得蛮的精神,来写赵字,细筋入骨而萧散廉断,又何惧赵字之流美乎?观陶澍行书轴,有赵松雪之韵,但筋立骨中,用笔绝劲,还是湘人风骨。

  二

  接下来谈谈画。澧兰沅芷,岳色湘声,湖南的青山秀水,是培养诗情画意的渊薮。长沙出土的著名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在湖南发现唐宋时期的绘画,但以画动物著称的宋代画家易元吉是湘人。五代画家董源的《潇湘图》,拉开了中国山水画的帷幕;而北宋画家米芾、米元晖父子的潇湘云烟,更是山水画的一次革命,真正的大写意山水由此发轫。进入明清,中国绘画长足发展,但真正让人眼睛一亮的画家作品,并不多,而髡残算是一个。髡残的画,缅邈幽深的意境,峰峦浑厚的山势,尤其是苍苍茫茫的笔墨,让人马上感受到来自南楚之地那不曾衰竭的原始蛮力。这种原始蛮力,是石涛、渐江、八大山人也未曾有的,“四王”及生活于金陵、扬州的画家更不能想见。这种原始蛮力,有山野气,带着未被驯化的野性。当它闯入文明世界那过于烂熟、过于程式、过于雷同、过于细腻的艺术园囿时,它会引发审美地震,重新排列审美秩序,并刷新人们已经疲劳的审美感受。这样的事情,在20世纪初,又发生了一次,那就是齐白石进京。

  怎么理解“齐白石现象”呢?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中国,可以解读为湖南人的中国。先有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继有曾、左领导的自强运动,开启中国现代化;然后是谭嗣同、唐才常为之献身的变法运动;紧接着又是黄兴、陈天华、宋教仁辈参与领导的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革命;接下来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湘籍精英集群。这是一个伟大的背景,这部选集中所收录的作家作品,其共同的时代精神气质只有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才能被照亮。齐白石对20世纪中国画坛的征服,齐白石作为20世纪代表中国的世界文化名人的不二人选,恰如政治领域的毛泽东、文学领域的沈从文。积贫积弱到几乎完全失去自尊和自信的中国,到这个时代必须要有一种新的、野蛮的、原始的生命力被唤醒,并注入其古老的肌体,这种生命力只有湖南人才保留,并受到湖湘儒学注重事功、经世致用思想的浇灌。这一百年,中国需要湖南人,需要湖南人的精神,需要湖南人的气势,需要湖南人的霸蛮!齐白石的书画和篆刻,难道不是这样的意义吗?

  行文至此,突然意识到,读者可能会误认为我只是崇尚湖南人的蛮力。其实,湖南人有大智慧。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毛泽东、齐白石……这些湖南人哪个没有大智慧?大智慧同小聪明的不同,就像泰山同太湖石的区别。泰山浑厚,从不以小巧示人,有时,甚至表现得很拙。但是,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唯朴拙者有大智慧。湖南蛮子,都是嚼得菜根香的人。我们翻阅这本《湖南明清以来书画选集》,观其书,观其画,还要观想其人之气象格局。说到底,中国书画之最高境界,不就是廉顽励懦,明心见性,让人有大解放,大承担吗?我相信,这部选集中所收录的书画作品,多数篇什,是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的。而这,就是一种整体的湖湘气象,是湖湘士人群体稳定的人格气质。
  从髡残开始,湖南人的绘画就具有了这种我称之为湖湘气象的特征:气苍而厚,好用枯毫重墨、脱略形似而气味荒古。王宸虽是江苏太仓人,为清初“四王”之王时敏六世孙、王原祁曾孙,山水承家学,但入永州为官后,所绘比其乃祖更觉荒率而气苍,这应该是潇湘山水化而移其气的结果。云贵总督罗绕典,公余喜为墨戏,作瓶花枯笔直放,有奇趣,捉笔有胆,解衣磅礴。释仓崖是19世纪后期一位画僧,号石云,与石涛、石溪并称“三石”,他的画同“四王”中的王麓台相近,意境阔大,长皴短点,法度谨严,画面洁净,笔墨秀润,清道人谓其是“以方外山林中能做士大夫画者”。此论极是,不止是点出了释仓崖山水画的精神气质,也浇到了湖南士人胸中块垒。相对于中原,湖湘地处江湖之远,但湖南士人,却总是耿耿之心,存于魏阙之上。中国画,大体从心情上可分为冷热两类。湖南人的书画,血都是热的,有时似为冷眼,却实为热肠。湘潭人尹金阳的画,就是看似冷逸而实热烈的典型。齐白石、陈师曾、杨钧、杨世焯皆从其习画,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冷的。

  行文至此,特别想说一句话,湖南人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天生作家。齐白石不用提了,陈师曾(我把他看作湖南人)、冯臼、萧俊贤、雷恪、齐良迟、管锄非、王憨山、易图境等等,皆极能磅礴,大写意花鸟出手即有霸气,以气统意,以气使笔,气概成章,气盛言宜,这本就是大写意为人所重的魅力所在。湖南人气魄雄,气力足,气韵深,气场大,两百年来以其磅礴之气,鼓荡中华民族于困局逆境中奋起,其人、其文、其字、其画,皆足以振奋民族精神,惕励国人品质。


  文章写至此,却尚未评点当代时贤,其实,在论及湖湘气象时,已经一气贯注,只是未曾一一点到。有些特殊的是,当代湖南绘画出现了一个工笔画创作群体,如陈白一、邹传安、周中耀、朱训德,皆是其佼佼者。湖南当代工笔画饮誉全国,与他们的才情和努力分不开。湖南工笔画透着一股湘灵之秀、禀赋浓郁的湖南地域风情与风味。另外,寄籍湖南的曾晓浒,本是成都人,学艺于广州美院,其所作山水,兼巴蜀之奇幻、湘楚之幽邃和岭南之韶秀,雅人高致。黄铁山之水彩画,意境清新,色彩炳焕,熔铸中西,独领风骚。而已迁居岭南的杨福音,本为湘中才子,其书与画与文,奇中寓正,另具别调。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诚不我欺。

   (王鲁湘)

Tags:组图   源远流长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