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从9月10日起,北京刮起了一股“跨界”艺术风:第六届宋庄文化艺术节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呈现“无时不艺术、无处不艺术”的激情。此间,这股“风潮”一路南下,“玲珑塔”宋庄 青年艺术家联展在昆明展出了300余件作品。
这是北京郊区的一个小镇子——宋庄所带来的艺术冲击波。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处民间“孕育地”,宋庄吸引了众多“北漂”艺术从业者。尤其在2009年,朝阳区启动“26.2平方公里农村地区的土地储备计划”,涉及北京90%以上的艺术区,包括008、正阳、环铁、费家村、索家村、东营等。该年年底,大批艺术家开始向宋庄“迁徙”。而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引起更多关注。
“搬家是我们的生活常态”
在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老莫一边沏茶一边不经意地说,“我们的生活啊,就是搬家。”老莫是北漂湖南籍艺术家的“元老”,2009年底,他和一群老乡艺术家搬到宋庄。
长发齐肩、皮肤黝黑的李奇安是一个随遇而安的画家,2008年正式来到北京发展,然而两年换了三个地方,“最初在酒厂艺术区,后来搬到东营,去年10月又搬到宋庄。”
拆迁带来的不断漂泊,让老莫们感到无奈与痛苦。有艺术从业者们去抗议,老莫倒并不以为然。“我觉得艺术家们的行为应该更加理性。”据他介绍,当时搬进这些艺术区,大多数人或多或少知道这些看似坚固的厂房其实是违章建筑,看似有法律效力的租房合约也许只是“一纸空文”,但苦于没有更好的选择,抱着侥幸的心理。
“攒够钱到北京追求梦想”
到北京之前,李奇安在湖南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画家。年近半百,他毅然决定奔向北京。回想在北京的第一年,他感慨万千:“节衣缩食仍然埋头苦干,坚持着撑下去。”
李奇安是幸运的,在北京很快打开了局面,但更多的艺术家却一直很清苦。能租得起工作室的人也并不多,更多的都住在村落民居中。
画家吴宏(化名)在北京打拼了十多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仍不时需要父母的“救济”。他租不起工作室,只能“蜗居”在宋庄小堡村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民房中创作,一年的房租不到5000块,冬天没有暖气,夏天又特别闷热。由于作品无人问津,最窘迫的时候不得不把作品拿到卖画框的商店里,请求店家帮他出售,而且对售价没有任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