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莫高窟北区或许将不会对外开放。”近日,敦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彭金章在主题为“鲜为人知的敦煌莫高窟北区”的上图讲座中说。三年间,随着莫高窟北区揭开神秘面纱,关于北区即将对外开放的消息也时有所闻。
今年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10周年。莫高窟以巧夺天工的彩塑佛像、美轮美奂的飞天壁画闻名于世,而这些只存在于南区洞窟。事实上,崖长700多米的北区洞窟同样是莫高窟的有机组成部分,只不过这里少有佛像、壁画,只有堆积如山的沙土,传闻中是画工塑匠居住的地方,于是泯然众人矣。讲座上,彭金章为人们揭秘莫高窟北区,也揭开敦煌学鲜为人知的一角。自1988年开始,以彭金章为首的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用7年时间对莫高窟北区进行了6次大规模考古发掘,终让北区洞窟重见天日。此后,更为漫长的考证、研究迄今仍在进行。
最早明年“虚拟参观”
“开放北区原本已提上日程,不过,莫高窟日后的参观模式将发生变化,或许北区将继续保持神秘状态。”彭金章透露。两年后,游客们在进入莫高窟实地参观之前,需要先到一个名叫“莫高窟游客中心”的地方,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体验虚拟的莫高窟,获得一个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这些年来,越来越多游客的光顾,加速了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氧化过程。研究发现,每40个游客参观半小时,洞内的二氧化碳值就会升高7.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温度升高4℃。‘游客中心’是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一部分,这项工程完工以后,游客在洞窟里停留的时间会相应减少,而可供参观的洞窟数量也会相应减少。”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方案。敦煌的精美文物将以数字影像方式被记录下来。游客无需进入洞窟,就能在敦煌的数字影院中通过计算机虚拟漫游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地清晰欣赏到洞窟场景和局部细节,同时还能全面了解敦煌文化的历史背景,从而大大压缩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
包括“数字敦煌”在内的总投资2.61亿元的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已经开工,预计在2011年完工。“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推出‘数字敦煌’并不是取消传统的洞窟内参观。”据介绍,游客在全面了解莫高窟的自然、历史背景和洞窟实景之后,再到洞窟内实地参观,会有更好的参观效果,并不是“关起门来搞保护”。工程实施后,可使游客在洞窟现场的滞留时间减少一半,大大降低对文物本体的干扰;莫高窟洞窟的合理动态承载量是每天2900人次,工程实施后,可使每天的参观接待能力达到5000~6000人次;随着参观方式转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游客在莫高窟景区的参观时间可从现在的平均2小时延长到3小时。文博专家指出,这对同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