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圆明园复原图 资料图片
圆明园复原图 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专电(记者 刘江)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圆明园既是一段能够触摸的痛苦记忆,也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每一个面对残垣断壁凭吊的人,都会有个疑问萦绕于心:这个至今仍令人震撼的园林,到底昔日拥有怎样惊人的美丽?近日,一位法国人150前撰写的近万字的圆明园游记悄然面世,为人们掀开了历史画卷的一角。
不久前,文物收藏家王金昌获藏一本1864年法国出版的法文版《环游世界》,其中一篇文章《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引起他的关注。文章写于1862年,图文并茂。经过研究,王金昌发现,作者M.G.保蒂埃(M.G.Pauthier)是法国人,著名的汉学家,他出版的诸多有关汉文化的书籍在汉学研究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曾经将汉字和楔形文字进行比较,提出了中国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有亲缘关系的说法。
《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虽发表于1862年,但作者对辉煌时期的圆明园有过目睹,对1860年圆明园被毁前的胜景有详细记载。1860年10月,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的抢劫和火烧之后,保蒂埃特地重返故地,面对凋零残景驻足良久,痛心疾首,悲愤难平。回到法国后,他翻阅收藏的刻印于乾隆年代的精美铜版画,回忆并写下了上述圆明园游记。
圆明园复原图 资料图片
被王金昌翻译成中文的游记约1万字,分五部分,详细记载了圆明园的旖旎风光和巧夺天工的园林技艺,文内充满具体可感的细节以及作者真实的感受。内容包括对圆明园历史沿革、园林景观、宫廷生活、房屋建筑以及藏书阁的描述。
王金昌说,由于作者特殊的学者背景,使得他一方面像画家一般生动详细地描摹了圆明园美不胜收的景致;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询问和对比,对圆明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所体现的中国卓越的建筑能力和深厚文化进行了点评与解读。因此,这篇游记超越了一般游客走马观花式记录,蕴涵了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显然,圆明园美不胜收的建筑和风景当时在全世界十分罕见,这令保蒂埃——一个熟悉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样人类建筑精华的法国人,也不断地发出由衷的惊叹。他如此赞美:“所有的山和丘陵都覆盖着树木花草,这在这里很常见。这是地球上真正的宫殿。”
该如何向世人描述圆明园的人间仙境呢?保蒂埃不禁感到笔力不逮:“宫殿里有上百间房子,房屋有四个面,每一面都非常漂亮,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房外的风景也很美。”
作为一个行家,他深深地被中国人精湛的园林营造技艺折服:“每个山谷都有其独特的工艺价值。之所以小,是因为考虑到整个园林的大小以及最合适的布局。但它虽小,却比我们欧洲最大的奥热尔园林及其随从的所有园林还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