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圆明园流散的文物数以百万计,如何让文物回归是一项庞大工程,就难度而言,让流散在本市的文物回归圆明园无疑是最容易的。2006年,“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的征集工作”获准开展。当年,10件珍贵石刻文物集体回归,创造了一次巅峰。此后,这一工作趋向低调。
57类、85件,这是目前本市回归圆明园的石刻文物总数,但这只是流散文物的沧海一粟。属于圆明园的文物,现在的拥有者不愿归还;另有大量流散文物去向不明。这让圆明园文物回归之路,或在低调中走向失望。
“巅峰”回归
10月16日下午4点,圆明园遗址公园内游人如织。
在绮春园南门内,首届圆明园回归文物展览前却“门庭冷落”。一个小男孩想摸摸围栏内的石鱼,妈妈阻止了他。她指着背对他们的保安说:“看,叔叔会批评你的。”
这里,摆放着57类、85件北京地区回归圆明园的石刻文物。与预计有差距,来此的游人并不多。下午4点到5点的一个小时内,只有5个人。除了这对母子,另外3人都是在跟石鱼合影后匆匆离去。
这对编号为“013”、“014”的石鱼俨然是这里的“明星”。
中国圆明园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经常去看它们。它们的回归,源于他的“惊鸿一瞥”。
2003年春,刘阳来到西城区大秤钩胡同,胡同里有不少大院,多是各部委的单位宿舍,极具老北京特色。
走到胡同中段11号院的门前,大红门开了一半,刘阳向院子里瞥了几眼,发现院子当中的树下有一对硕大的石鱼。“鱼是平躺的,嘴是圆的,非常大,脑袋也非常大,有些像胖头鱼。”刘阳很少见到这种造型的石鱼,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年后,为撰写一本圆明园的书,刘阳查阅圆明园老照片。当翻看到法国著名传教士亚乐园1930年拍摄的两张照片时,他眼前一亮。照片拍摄的是圆明园大水法,上面的硕大石鱼似曾相识,与大秤钩胡同里的石鱼非常相似。有没有可能那对石鱼就是圆明园的呢?
刘阳再次来到大秤钩胡同,考察对比后确定这对石鱼就是亚乐园照片中的石鱼。这让他很兴奋,此前,有关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记载中,并没有这对石鱼。
刘阳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圆明园文物管理处。管理处会同专家对石鱼进行了鉴定,专家认定,这对石鱼就是出自圆明园。
大院居民赵玉兰记得,家里老人闲话时曾说起,这物件儿是从圆明园拉来的,来这儿已经几十年了。
大秤钩胡同11号院(西单横二条34号院)是中组部的职工宿舍,居民们一致同意让石鱼回到圆明园。
2006年11月,这对每只身长125厘米、高58厘米、重达一吨的石鱼终于回到约16公里外的故地。
当年7月,地安门西大街153号的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原北京电教馆)主动捐献了8件石刻文物:6件西洋楼景区汉白玉石雕建筑构件和两件中式建筑构件。这些每个重达千斤的石构件在“文革”期间被拉到电教馆,一直堆在一个小院里。
这10件文物是圆明园管理处1976年成立至今回归文物的一个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