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个估价80万至120万英镑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最终竟拍出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在英国媒体引起轰动,他们普遍相信,这个天价的背后,是一个神秘的中国大陆买家,因为类似的“财富神话”,从“圆明园兽首”到“鬼谷下山”,早已一再发生,见怪不怪了。
欣喜若狂的英国媒体人给这种做法起了个动听的名词——“瓷器爱国主义”,并认为这种做法“体现爱国情怀”、“有助于重建历史、重寻身份和文化”,国内一些媒体、个人也兴高采烈,随声附和。这种爱国主义当然会受到异域卖家、拍卖行和相关从业人员乃至税务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这种买卖,差不多相当于把车门把手卖出豪华跑车价,把原子笔卖出原子弹价,在当前低迷的经济形势下,这自然是再动听不过的新闻了。
然而这和爱国主义,又有哪门子的关系?
流失国外文物中相当一部分,是在那个屈辱年代里,被西方人劫夺、盗卖出境的,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通过盗墓等非法行径流失境外的,可谓不折不扣的“赃物”,如今居然有国人要花大价钱,把这些“赃物”像交赎金赎肉票那般赎回来,岂不是羞耻?
用高价购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只能一方面刺激国内文物私掘、盗卖和走私,另一方面刺激海外卖家哄抬中国文物价格:被炒到2亿元人民币天价的圆明园铜兽首,1985年时第一次被拍卖,只拍出1500美元;被某个国内机构以1500万美元购回的一枚中国铜钱,当年标价50美元都无人问津。
真的是拥有巨额合法财产的有钱人,要体现爱国主义,那门路多得是,什么修桥铺路,捐学校捐医院,救助灾区赈济鳏寡孤独……这样花钱,拿钱的、受益的,都是中国人,且都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说是“爱国主义”才算当之无愧。(文/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