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热贡艺术“冷热不均”折射我国非遗保护困局

兰亭书童 2011-06-05 热点透析 评论

  新华社西宁6月3日专电(记者 姜辰蓉、王大千)以唐卡、泥塑、堆绣等为代表的青海热贡艺术,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热贡艺术各门类的发展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有的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出现炒作、工业化等倾向;有的却缺乏关注,显现后继无人的尴尬。

  专家指出,这一现象,正折射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过热和过冷都可能对非遗艺术造成伤害,我国非遗保护亟须探索更加科学化的道路。

  唐卡:繁荣下的隐忧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的一个宁静院落里,唐卡绘制大师西合道即将完成他的新作。这种起源可追溯到吐蕃时期的艺术,所用颜料全部来自天然的矿物和植物,如金箔、珊瑚、朱砂、大黄等,因此成像后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2009年,唐卡与堆绣、泥塑等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贡,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金色的谷地”,指的就是坐落在青藏高原东缘群山环抱中的小县城同仁。

  近年来,随着“藏族艺术文化热”的兴起,唐卡,这种原本仅在藏传佛教寺院和信众家中悬挂的宗教卷轴画,也逐渐成为艺术收藏的新宠和馈赠亲友的礼品。据一些画师介绍,目前,一幅好唐卡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元。“想起我年轻的时候,一幅很好的大师画的(唐卡),也就几十块钱。”鲜明的今昔对比,令西合道大师颇为感叹。

  唐卡画师娘本开设的“热贡画院”,在当地颇有名气。不仅有许多弟子跟着他学艺,画院的作品更是早已走出青海,走向海外。“就是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唐卡的价格翻了几十倍。”娘本说。他说,这两年很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专门上门来求购唐卡,同仁的唐卡制作迈向“订单式”的生产模式。

  畅销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唐卡行业。据统计,仅同仁地区,画师10年间就由不足200人增长到2428人,吾屯、郭麻日、年都乎等几个村子现在几乎是“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唐卡绘制技艺更是由传统的师徒相传,到大规模进入学校课堂,以及列入农牧民技能培训内容。

   1 2 3 下一页  

Tags:困局   不均   冷热   折射   保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