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从美术术语看东西绘画差异

兰亭书童 2012-03-01 热点透析 评论

  清明上河图(清院本 局部)

  蒋 跃

  19世纪初,中国引进了西方的美术教育制度。“五四”运动时期,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夜之间“科学”一词变得非常时髦。人们往往用西方人的观念来衡量或解释中国画,结果闹出一些笑话。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学术用词误用和概念上的混乱,比如散点透视、白描即素描等,透过现象,我们看到的正是民族审美自信的缺失。

  “散点透视”是荒谬的术语

  透视和散点透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学术概念,点击“百度”,会跳出近80万条对散点透视说法的词条。近年,我参加过不少研究生毕业的答辩,许多论文都引用散点透视的理论解释中国山水的空间关系,这是十分荒谬的!透视,是意大利画家马萨卓等人以光学和数学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关于适应观众位置的成像法,即通过计算的方法可以准确地表现出一切描绘物都与人的视点相适应的空间现象。透视的发现,成为15世纪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其绘画从哥特晚期开始,在解释客观自然的空间感受方面,科学地总结了相同物体近大远小,级差变化和平行线集中的规律,创立了透视学。透视学到目前为止仍是西方绘画应用最广泛的解决空间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认为,根据西方人的理论,所谓透视,是以焦点透视成像法来表现立体空间和深度空间,这种建构空间的方法是基于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幻觉空间。前提是画家要固定一个视点观察物象,也就是说作者站的位置必须不能动,把透过玻璃看到的物象描绘下来。因此,透视,实际上是人的眼睛对世界物象歪曲的认识和反映。因为眼球是圆的,火车车厢明明每节都一样大小,但在人眼里产生出近大远小的变化。所以透视必须是定点的,甚至于头部都不能随意转动。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散点透视”荒谬之处,不攻自破。

Tags:术语   绘画   差异   美术   东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