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美术理论与文化自觉

兰亭书童 2012-03-30 热点透析 评论

  新时期以来,美术史论批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思想的解放,解除了禁锢,新见迭出,美术事业的繁盛,推动了著书立说,写史评画,开办论坛,异常活跃。但同时也存在问题,最容易被发现的问题,是在美术批评方面。

  失语失信与批评标准

  对于美术批评的诟病主要有二,一是所谓失信,亦即批评文章缺乏公信力。好像批评不需要学理的支撑,桂冠可以靠市场来打造。之二是所谓失语,亦即对需要批评的现象默然无语。就批评家而言,是面对复杂纷纭的美术现象和美术思潮,失去评判准则,难于激浊扬清。就批评话语而论,是以用西方的理论体系来阐释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用外来词语来描述中国的美术现状,是西方学术术语的滥用,亦即“中国文化的失语”。

  美术批评不是离开美术特性的价值判断,往往与创造性的鉴赏活动连在一起。理论家的批评不是为自己的理论找例证,而是包括用社会艺术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美术史家的批评不光是为画家确定历史坐标,而是从相联的事实中抽引有助于前瞻的认识。美术批评的受众,有美术家,也有大众。对于大众,美术批评家像导游。对美术家,美术批评家像诤友。合格的美术批评,既体现社会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艺术品评标准,又是批评家个人的发现与创造。美术批评的失语与失信,反映了中国艺术批评标准的缺失,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下与市场大潮中尚未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的可以涵括各家各派的美术话语体系。

  新时期以来,批评家的共识是尊重艺术规律。艺术既有自律性,又离不开外部条件,或者说亦有他律性。美术批评不能没有个性,也不能不体现一定的社会性,不能不承担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切实承担责任和使命,就涉及了两个标准。一是社会价值标准,树立既是民族的又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二是艺术标准,遵照艺术规律,既鼓励探索创新,又实事求是地评价其高下优劣,把标准中的新和好统一起来。任何人都可以批评美术作品,但美术批评家的批评,不能没有专业的学术性作依托。

Tags:自觉   美术   理论   文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