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美术评论:从社会评论向文化评论转型

兰亭书童 2013-04-19 热点透析 评论

  当下中国的美术理论与评论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宏大叙事,堆砌大词,喜欢搞运动、追时尚,有不少文章不是学术研究而是文化表态和道德裁判。学术研究固然不能脱离社会,亦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但学术研究与理论评论不应该成为社会运动和时尚潮流的解说员,应该有自己的学术领域和学术品格。美术理论研究和评论中应该拓展文化研究的思想维度,文化在当代美术理论与评论中的权重性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可以探索从“社会评论”向“文化评论”转型,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文化”。前者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的重心是“社会评论”,是从作品对社会发展、人民革命、阶级斗争、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着手,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着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所有的美术风格、技巧的价值,都要放到社会革命的价值体系中加以衡量。后者不是指某一种美术评论的风格和类型,而是强调在我们的美术理论研究和评论中应该拓展文化研究的思想维度,文化在当代美术理论与评论中的权重性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在当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体制改革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三驾马车”,文化不是政治、经济的附庸,文化实力即国家实力。当今世界,国家间的冲突表面看是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政治冲突,背后却是文化冲突。不关注文化传统与文化研究的美术理论,是单一化的美术理论,不研究中外文化的发展历史与变化,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评论当代艺术的发展。

  我们的理论家和青年学者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历史与现实,脚踏实地,“多研究些问题,少提些主义”,特别是要拓展视野,认真研究国内外的当代文化现象与文化理论。艺术可以时尚,艺术家可以成为明星,但是学术不能“时尚”,不能搞运动,追潮流。我经常读到一些美术理论与批评文章,其中有很多“中国”如何,“西方”如何,“中西”又如何。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小的统计问卷,选取20个比较知名的中国美术理论家、批评家,了解一下最近5年来每人看了几本西方学者的原文著作,哪怕是中国学者已经翻译过来的?我们对西方当代美术家及其历史、文化环境了解多少?同时,看了哪些中国古典画论和文化历史书籍,对中国的传统美术经典又有多少阅读和研究?在现有的个体文化知识基础上,我们是否有能力谈论“中西融合”、“民族性、“时代性”、“现代性”、“精神性”?

Tags:标签   标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