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中国书法家 林峤 《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出版

兰亭书童 2013-11-08 书坛快报 评论

林峤,字和穆,号阅竹楼主人,别署江山一览堂,1963年1月生,浙江绍兴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委,南充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连续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四、五(全国奖)、六届国展;全国第三、四(获奖、最高奖)、五、


六届中青年书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妙品奖”。


1998、1999、2002年分获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群


..更多去博宝艺术家网


  近日,四川省南充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峤新书《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应辉题写书名。


  


林峤 《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出版


  


林峤 《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出版


  


林峤 《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出版


  


林峤 《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出版


  


林峤 《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出版


  相关信息请点击http://bbs.art86.cn/thread-56744-1-1.html


  笔墨讲述:沉重的历史记忆


  —— 《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序


  ● 马 安 信


  我认定,青年书画家林峤先生是在讲述一段浸满血泪、满盈大爱的沉重的历史记忆。抑或说,林峤是在用自己的书画艺术作品祭奠这段沉重的历史,用自己特有的笔墨方式以唤起我们对这段沉重的历史记忆的深刻关注。


  我认定,青年书画家林峤先生的书画艺术作品是一部“面对困境,风雨同担;面对灾难,凸现大爱”的心曲。抑或说,林峤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依旧将自己定位于“人民的儿子”。在山河破碎的地震灾难面前,他的作品就是他大爱的誓言与行动,他的作品诠释著一个艺术家的良知、选择与品格、形象。


  中国不会忘记,永远将铭记著这个空前惨烈、空前悲壮的日子。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八级地震突袭南中国的汶川,一时天崩地裂,山河色变,黑云压城。顷刻之间,人间变地狱,家园变瓦砾,七万余朵生命之花调谢了,数万血肉之躯被压在废墟之下,数十万平方公里的生命家园受损,一千多万民众无家可归。然而,同此国殇,一个伟大的民族没有垂下自己高贵的头颅,中国人民在这一劫难面前为生命抢时间,重建生命的堡垒,万众一心,浴血奋战,众志成城,以大爱无声、大勇无前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昂扬的抗震救灾的生命壮歌。


  人们不会忘记,汶川地震,举国同悲,灾情时刻牵动著国内民众的心,也牵动著领袖们的心。在这场灾难中,政府主导,多策并举,夜以继日,百日攻坚,抢通保通,治理悬湖,控制疫情,保障生活,维护稳定,从安居工程到“暖冬行动”,展开史无前例的灾区群众安置工作。没有瘟疫,没有流民,没有饥荒,没有次生灾害。板房里书声朗朗,厂房中机器轰鸣,春回灾区大地。中国政府创造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安置灾区群众的奇迹。


  人们更不会忘记,灾难虽然渐行渐远,但我们依旧需要修补的不仅仅是其留下的精神与记忆的断裂带,灾后安置和重建工作同样迫在眉睫。可喜的是,在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艰难日子里,在那些死亡与生存的考验来得那么突然、毁灭与新生转换得那么艰难、冷寞与奉献的选择来得那么直接的时刻,我们的青年书画家林峤先生却将自己的大爱牢牢焊接于对灾区人民的“服务”上,他义无返顾地深入灾区,与灾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忧患同思考,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墨来讲述这段怵目惊心、大爱补天的历史记忆,抚慰灾区群众支离破碎的心灵。


  可不是么,从二零零八年十二月至二零零九年四月,林峤便同血浓于水的志愿者一样,投身于抗震救灾之中。他从一个艺术家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出发,先后五次亲赴汶川、北川、青川、彭州、绵竹、都江堰等重灾区采访写生,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墨深情地礼赞灾区人民生命的顽强与永恒;礼赞政府从农村到城镇、从环境到生态、从物质到精神,展开有坚强领导、有高度组织、有群众热忱参与的恢复重建业绩。你看,东林寺九峰村牟大娘,三百余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房屋,地震灾难中仅剩下四间约四十平方米的残屋,然而其门前的冬梨树枝头却依然挂满果实,虽小特甜……作为一个艺术家,林峤的眼光是独到的、独特的,他发现美、升华美从来都不想放弃真实生活情境而去追逐虚幻的东西,他坚信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蕴藏在百姓普通的生活情境中,把它们揭示出来,会激励人们更有信心地走向未来。中国传统绘画侧重于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以意造型,即在物与我的关係上,中国画家更强调主观的能动性,调动一切手段打破特定时空和事物表象的制约,以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和画家的主体精神意蕴为最高追求。林峤以《震后小冬梨》为题的焦墨山水画,为什么会生动逼真地捕捉到这一历史记忆中的精魂?书画家积极主动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艺术真善美的追求,最贴近心灵的瞬间——挂满果实的冬梨树,依旧是在生活、自然的点点滴滴的美的捕捉中获得的。你看,今年已七十五岁高龄的绵竹遵道镇坪安村村民谭孝清,地震时正在自家屋后的地里收胡豆,亲眼目睹了自家所住四间瓦屋全部垮塌的情景,震后他家住临时板房,不久,即可在政府的资助下乔迁新居。谭大爷在与林峤见面时由衷地告诉他:“还是共产党好!”如何在山水画中表现这样一个厚重的政治题裁,书画家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优美且又悲凉的山水物象,随意且又谨严地点染出板房、重建家园的手推车等工具……空山虽不见人,沸扬的重建热潮却浪浪袭人。林峤《共产党好》这幅焦墨山水画,作品大气雄浑,情景交融,剪裁得体,绘声绘色地皴擦出远山,勾勒出云烟,形神兼备地再现了一个重大政治题材。你看,位于青城山外、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普照寺,在地震灾难中,大雄宝殿建筑毁于一旦,舍利房内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受损惨重,重建工作在各方资助下有序展开。林峤的焦墨山水画《普照寺》,震后的残景中依稀可见昔日的胜景,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结构、笔墨十分洗练,然而又如同阿思海姆所言:“简化并非复杂的对立,而是无限丰富的掌握。”尽管画面上寺庙、亭阁、山居、山树杂陈,但却有重点,更有组织,涵蕴十分深远。再如书画家林峤的焦墨山水画《姚家坪小景》、《渔子溪山远眺》、《彭州回龙沟震后小景》、《耕读人家》、《门前巨石》等,或画面做到没有无用之物,或富含哲理思辩内蕴,或充盈毫无羁绊的精神境界,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书画家的艺术才华与艺术风格。


  当然,对青年书画家林峤的了解,我前些年来的记忆,至今能首先唤起的,仍然是他的书法作品。林峤书法作品不论在风神气势的美、形象质地的美、结构关係的美,环境气氛的美等方面均突现出一种古拙、自然的艺术风格。本次收入《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之中的十件作品,不论其书法作品是章草、行书,抑或是隶书、汉篆,均能令读者读出一种文字书写艺术化趋向完美全面表现人的心灵世界的美学境界。书画家的这种卓越的艺术追求,是颇令人称道的。


  总之我认为,林峤作为一个艺术家,在“五·一二”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他以焦墨山水画与书法艺术来再现这段沉重的历史记忆,那是在用自己的笔墨,渴望把一种“大难无畏”、“大勇无前”、“大爱无疆”的民族精神,定格成一种坚强不屈、坚韧不拔、坚定不移的民族魂!


  是为序。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于蜀都诗梦书斋

Tags:书画   中国书法家   出版   精选   震影墨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