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是初出茅庐年轻气盛的李白写给韩荆州信里的名句。在当今画坛,说起刘曦林,青年才俊们可能会有着跟李白当年类似的心路历程。也会抱着"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的心情,"欲收名定价于"刘曦林。
在美术界,从前辈大师到美术院校的莘莘学子,从专业画家到业余作者,不知道刘曦林的可能不多。这不仅因为他是中国美术馆的研究部主任、《美术》杂志的编委,更因为他是一位在近十几年来的画坛上,谈笔论墨,品藻人物,纵横捭阖,著述颇丰的有影响的美术评论家。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在美术界名气很大的刘曦林正是我们的德州老乡。今年春天山东六位山水画家在北京举办"齐风2000年山东山水画展",刘曦林在为他们出版的画集作的序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话:"我想起儿时在鲁北平原上遥望东岳的事,只有在雨过天晴之后才能看到一点淡远的青色的山影,我忘不了这山影,家乡索联时便有了'卧牛城南三十里(吾乡临邑又称卧牛城,吾村在城南,村名三十里堡),泰山以北八百步'的联句"。
读着这段话,我相信每一个德州人都会觉得很亲切,觉得跟刘曦林这位好象离我们很远的美术界名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尤其是刘曦林老师描述的雨后望山的情景,对于从鲁西北农村长大的我,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深有同感。记得在我读中学时第一次去济南那么接近地见到山之前,山在我的印象中就只有那"一点淡远的山影"。
刘曦林1942年生于临邑,后求学济南,1958-1963年就读于山东艺专(山东艺术学院前身),深得关友声、黑白龙、于希宁等老一辈画家的指教。毕业后自愿到新疆支边。说起当年去新疆的情景,刘曦林至今仍很激动。那是1963年,在倾盆大雨中,在老师和大哥依依不舍的目光里,他低吟着《西去列车的窗口》,含着热泪,怀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西出阳关! 在新疆喀什报社,他做美编,搞摄影,写报道,名符其实有声有色地做了十几年报人。到下面给通讯员讲课,新闻摄影、新闻写作、新闻学、新闻史,他一人全包,堪称全才。
1978年,他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王琦先生的研究生。毕业时,他做的关于蒋兆和研究的论文,在美院曾引起不小的震动,初露他在学术上的锋芒,也显示了他的学术胆识和勇气。 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美术馆,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研究部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编委,中央美术学院特邀研究员。这些年来,他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美术评论文章,奠定了他在美术评论界的地位。我的手头有一本198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论集》,其中有一篇刘曦林的文章《当代中国画的选择》,不是拘拘于美术、中国画、笔墨这些小圈子、小范围、小范畴来就事论事,而是从整个社会、文化甚至政治背景上去考察,去研究,高屋建瓴,视野开阔,很有大家气象。
刘曦林是一个敏于思、勤于思的学者。经过这些年的辛勤耕耘,现在他几乎可以说是著作等身。著有《艺海春秋--蒋兆和传》、《诗画论》、《20世纪中国著名画家踪影》、《中国画与现代中国》、《郭味蕖传》等,主编有《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李苦蝉纪念文集》、《蒋兆和论艺术》、《周思聪纪念文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等。最近又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1900-1930)、《北京美术志》和《中国新文艺大系·文革美术卷》。
1997年,他应邀到济南举办书画展览,并回母校山东艺术学院讲学。校方问他讲课有什么条件,他说条件只有一个--不要讲课费!听说刘曦林来讲课,老师和学生前呼后拥,挤满了教室,窗台上都坐满了人。一直到晚上12点多,师生们还在热情地提问题。其盛况一至于此。
尤其让刘曦林感动的是,他的恩师于希宁,也赶来听他的课。而且年愈八旬的老先生一直坐在下边,直到终场,听了他的学生五六个小时的课。其重之爱之如此。于希宁在一篇短文中这样说起刘曦林:"记得六十年代初,我向老师们传达全国美术会议的信息,在窗外发现了一个偷听的学生,那就是他。"
时下各种展览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而且,每一次展览过后,总会产生一批金银铜奖,总会诞生一批"著名"画家,所以名画家亦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在市场的鼓励下,几乎每个画家都急不可耐地要出名。而作为有影响的美术评论家,多少人想"收名定价"于刘曦林,可他却不妄许可,不轻褒贬。采访时我看到他办公室里贴着一纸声明,曰:"因研究课题繁重,无力承荷评论文章及展览操作,请友人谅我,谢谢诸位关爱。"细问之下,刘说繁忙则有之,而更很重要的是不愿违心地写吹捧文章。
说到人们比较关注的艺术与市场,画家与市场的问题,刘曦林说,他不反对不排斥艺术家走向市场,但不赞成目前弥漫在画家中的"快餐文化"现象,"快餐文化"出不了高质量的精品。他说应该让市场跟着艺术走,也就是说让市场来认同艺术,而不是相反。他还说,现在的画家比起前两代画家少了许多羁绊,有了很自由的创作空间,能不能出精品,关键就看自己了。
在画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刘曦林也不时地到"中流击水"。--他不仅是一位评论家,还是一位书画家。他自己笑称周一到周五糟蹋稿纸,周六周日糟蹋宣纸。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且以画意寓书法结构之中,是典型的画家字。或苍拙,或朴率,或秀润,信笔行去,一派天机。他的绘画以花卉、竹、石见长,典型的中国气派。
他的画注重艺术构思和内在美的表现,时以诗文生发画外之意,高情逸兴,意趣盎然,被誉为当代学者画。因为绘事洞明,修养深厚,学识广博,故能集众家之长,升华展现出清劲高雅富有思想内涵的艺术风采。
刘曦林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他每在画上题诗作文,辄能收到画龙点睛、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他在一幅小品上这样题道:"癸酉南风春来早,京城草莓大如桃。七元八元堵馋嘴,块儿八毛户户嚼。老夫难圆荔枝梦,醉泼胭脂壁上瞧。"一派文人雅士的风流------蕴藉,闲情逸致。而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幅《水仙》上的题诗,则可看作是刘曦林的自况:"凌波仙子最知心,岁岁年年共迎春。两袖清风君与我,一缕香魂我与君。"
在美术界,从前辈大师到美术院校的莘莘学子,从专业画家到业余作者,不知道刘曦林的可能不多。这不仅因为他是中国美术馆的研究部主任、《美术》杂志的编委,更因为他是一位在近十几年来的画坛上,谈笔论墨,品藻人物,纵横捭阖,著述颇丰的有影响的美术评论家。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在美术界名气很大的刘曦林正是我们的德州老乡。今年春天山东六位山水画家在北京举办"齐风2000年山东山水画展",刘曦林在为他们出版的画集作的序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话:"我想起儿时在鲁北平原上遥望东岳的事,只有在雨过天晴之后才能看到一点淡远的青色的山影,我忘不了这山影,家乡索联时便有了'卧牛城南三十里(吾乡临邑又称卧牛城,吾村在城南,村名三十里堡),泰山以北八百步'的联句"。
读着这段话,我相信每一个德州人都会觉得很亲切,觉得跟刘曦林这位好象离我们很远的美术界名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尤其是刘曦林老师描述的雨后望山的情景,对于从鲁西北农村长大的我,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深有同感。记得在我读中学时第一次去济南那么接近地见到山之前,山在我的印象中就只有那"一点淡远的山影"。
刘曦林1942年生于临邑,后求学济南,1958-1963年就读于山东艺专(山东艺术学院前身),深得关友声、黑白龙、于希宁等老一辈画家的指教。毕业后自愿到新疆支边。说起当年去新疆的情景,刘曦林至今仍很激动。那是1963年,在倾盆大雨中,在老师和大哥依依不舍的目光里,他低吟着《西去列车的窗口》,含着热泪,怀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西出阳关! 在新疆喀什报社,他做美编,搞摄影,写报道,名符其实有声有色地做了十几年报人。到下面给通讯员讲课,新闻摄影、新闻写作、新闻学、新闻史,他一人全包,堪称全才。
1978年,他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王琦先生的研究生。毕业时,他做的关于蒋兆和研究的论文,在美院曾引起不小的震动,初露他在学术上的锋芒,也显示了他的学术胆识和勇气。 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美术馆,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研究部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编委,中央美术学院特邀研究员。这些年来,他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美术评论文章,奠定了他在美术评论界的地位。我的手头有一本198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论集》,其中有一篇刘曦林的文章《当代中国画的选择》,不是拘拘于美术、中国画、笔墨这些小圈子、小范围、小范畴来就事论事,而是从整个社会、文化甚至政治背景上去考察,去研究,高屋建瓴,视野开阔,很有大家气象。
刘曦林是一个敏于思、勤于思的学者。经过这些年的辛勤耕耘,现在他几乎可以说是著作等身。著有《艺海春秋--蒋兆和传》、《诗画论》、《20世纪中国著名画家踪影》、《中国画与现代中国》、《郭味蕖传》等,主编有《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李苦蝉纪念文集》、《蒋兆和论艺术》、《周思聪纪念文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等。最近又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1900-1930)、《北京美术志》和《中国新文艺大系·文革美术卷》。
1997年,他应邀到济南举办书画展览,并回母校山东艺术学院讲学。校方问他讲课有什么条件,他说条件只有一个--不要讲课费!听说刘曦林来讲课,老师和学生前呼后拥,挤满了教室,窗台上都坐满了人。一直到晚上12点多,师生们还在热情地提问题。其盛况一至于此。
尤其让刘曦林感动的是,他的恩师于希宁,也赶来听他的课。而且年愈八旬的老先生一直坐在下边,直到终场,听了他的学生五六个小时的课。其重之爱之如此。于希宁在一篇短文中这样说起刘曦林:"记得六十年代初,我向老师们传达全国美术会议的信息,在窗外发现了一个偷听的学生,那就是他。"
时下各种展览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而且,每一次展览过后,总会产生一批金银铜奖,总会诞生一批"著名"画家,所以名画家亦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在市场的鼓励下,几乎每个画家都急不可耐地要出名。而作为有影响的美术评论家,多少人想"收名定价"于刘曦林,可他却不妄许可,不轻褒贬。采访时我看到他办公室里贴着一纸声明,曰:"因研究课题繁重,无力承荷评论文章及展览操作,请友人谅我,谢谢诸位关爱。"细问之下,刘说繁忙则有之,而更很重要的是不愿违心地写吹捧文章。
说到人们比较关注的艺术与市场,画家与市场的问题,刘曦林说,他不反对不排斥艺术家走向市场,但不赞成目前弥漫在画家中的"快餐文化"现象,"快餐文化"出不了高质量的精品。他说应该让市场跟着艺术走,也就是说让市场来认同艺术,而不是相反。他还说,现在的画家比起前两代画家少了许多羁绊,有了很自由的创作空间,能不能出精品,关键就看自己了。
在画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刘曦林也不时地到"中流击水"。--他不仅是一位评论家,还是一位书画家。他自己笑称周一到周五糟蹋稿纸,周六周日糟蹋宣纸。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且以画意寓书法结构之中,是典型的画家字。或苍拙,或朴率,或秀润,信笔行去,一派天机。他的绘画以花卉、竹、石见长,典型的中国气派。
他的画注重艺术构思和内在美的表现,时以诗文生发画外之意,高情逸兴,意趣盎然,被誉为当代学者画。因为绘事洞明,修养深厚,学识广博,故能集众家之长,升华展现出清劲高雅富有思想内涵的艺术风采。
刘曦林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他每在画上题诗作文,辄能收到画龙点睛、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他在一幅小品上这样题道:"癸酉南风春来早,京城草莓大如桃。七元八元堵馋嘴,块儿八毛户户嚼。老夫难圆荔枝梦,醉泼胭脂壁上瞧。"一派文人雅士的风流------蕴藉,闲情逸致。而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幅《水仙》上的题诗,则可看作是刘曦林的自况:"凌波仙子最知心,岁岁年年共迎春。两袖清风君与我,一缕香魂我与君。"
- 搜索
-
- 05-12关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入会申报的声明
- 02-252016墨淘网当代书画作品微信拍卖会拍品征集四月底截止
- 04-28行云流水 指到书成——记指书书法家方庆云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并将公开发行
- 04-13书法家方庆云:闽海翰墨公益心
- 04-03“星星点灯,艺术助学——关爱自闭症儿童”捐赠仪式在福州隆重举行
- 03-15李克强:中国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 03-15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 03-15众明星出席济南慈善拍卖活动
- 03-15国防部:缅军机再越境将坚决应对 缅方承诺追责
- 34892℃中国书法家协会简介
- 25479℃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名单
- 22599℃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
- 19916℃中国书法家协会五个专业委员会名单
- 18569℃林岫当选为主席 北京书协新一届理事产生
- 15460℃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决赛获奖名单
- 14861℃首届电视书法大赛大赛介绍
- 11614℃中国书协召开“兰亭奖”工作会议
- 7815℃中国书协2003年工作设想
- 6801℃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征稿启事
- 04-28行云流水 指到书成——记指书书法家方庆云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并将公开发行
- 04-03“星星点灯,艺术助学——关爱自闭症儿童”捐赠仪式在福州隆重举行
- 05-30《国际少儿书画作品集》5月底正式出版
- 03-11李延声委员:可对高考时用毛笔写作文的学生加分
- 02-25书法是传统文化还得继承
- 02-25聚焦大运村 “中国风”成为学习热门
- 02-25艺术收藏再发新枝 中国书法市场正稳步上升
- 11-25多少钱一“尺”?中国书画领域的通病
- 11-25韩剧穿帮将隋炀帝身后屏风设为毛泽东诗词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