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为民间鉴宝“把脉” 鉴宝专家来乐“传经”

兰亭书童 2007-09-06 收藏资讯 评论
俗话说,“盛世热收藏”,在乐山各个区县,民间收藏越来越火爆,由此也引发了对“宝贝”鉴定的迫切需要。奇石、书画、瓷器、玉镯、雕刻……凡是能够入收藏者“法眼”的精美艺术品,无一不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

  但是,由于艺术品收藏本身就存在着一个真伪程度的问题,因此,良莠不齐的乐山收藏品市场也十分渴求具备公正、公开的民间独立鉴宝师。在近日结束的民间鉴宝活动现场,许多民间收藏者拿着淘来的宝贝请文物专家鉴定。来自北京故宫的鉴定专家朱玉德以及成都市古玩商会常务副会长蒋明田的出现,则结结实实给乐山民间古玩收藏爱好者们上了一课,对于“什么是古玩”、“古玩收藏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鉴定师蒋明田的鉴定中心坐落在喧嚣闹市中一条僻静的小巷里,浸润在久远的时代中,和都市的繁华隔街相望。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一年的时间经常有大半年在外面鉴宝、淘宝。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蒋明田是成都市古玩商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市古玩行业资深古玩商家。一家三代从事古玩行业,他本人从事古玩行业30多年,曾主持筹建成都花鸟公司古玩市场、杜甫草堂古玩艺术城,擅长瓷器、玉器、青铜器、杂项等,现为“古今通宝”中国收藏品(成都)展览交易中心特邀鉴定专家。他告诉记者说,“幸运的是我的起点比较高,学院出身以后在外面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开阔了眼界。”头脑比较活跃的他几年前就开始琢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科技和传统鉴定手段的结合工作。在他看来,进行文物鉴定,标本的质和量都很重要,这是锻炼眼力的一个基础。目前,他正在做一件“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给他们库存和经过他们鉴定的文物一个网上ID,“就像人有身份证一样,给文物一个‘身份证’,只要上网,你在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查到你想知道的那件文物的有关信息。”


  在他看来,文物鉴定工作,既要信眼光,也要信科学。科学可以弥补目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但眼光可以综合考察文物所涵盖的多方位的价值和意义。通常他们采用传统眼鉴和现代热释光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认为这样的方法“结果相对准确”。


  对于目前的收藏热,他说:“大概没有任何投资会像搞收藏这样回报率高的。以1万多元钱买回了东西可能过两年就升值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钱,这就使一些人盲目地投入到这行来,也使得做假者层出不穷。”他认为,首先要分清自己为了什么而玩,如果是为文化而玩,那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是为投资而玩,那就要买别人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玩,都一定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和兴趣,不要想着今天进入这个领域明天就有积累和收获。钱多有钱多的玩法,钱少有钱少的玩法,不要抱着投机和攀比的心理玩,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此外,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指导团队,现在不排除有些人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对于初学者进行有意的误导。记者在采访中,有一对夫妇正好拿来几件玉器找蒋老师,他很认真地给他们看,一边也给他们讲解一下相关的小知识。不难发现,和古董亲密接触时的他,眼睛里是最有光辉的。


  “谦虚谨慎 方能有为”


  对于朱玉德来说,退休后的生活比退休前还要忙。他曾先后数次去龙泉窑和南宋官窑进行实际考察,对瓷器鉴赏很有心得。朱玉德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65年就任于山东省考古研究所,2002年评为正研究员,进行文物鉴定工作至今已有40余年。1988年曾任齐国故城博物馆馆长,深掘了鲁国故城和齐国故城,为博物馆征集文物3000余件,办起了齐国历史陈列,受到国家文物局全国提名奖。他现在主要从事青铜器、陶瓷、石刻、瓷器、石器等鉴定研究,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于收藏,在他看来,要搞收藏或者说要对文物有一定的鉴定水平,入门很重要。他非常认真地总结了一个“古陶瓷收藏鉴定入门步骤”的提纲,其孜孜以求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朱老师并不讳言他曾经“走眼”买过假货,而且还不止一次两次。上个世纪60年代,他刚开始接触上古玩收藏时,曾经买了个很精致的紫砂壶当个宝贝一样地捧回来,给师傅看,却是个假的。心里虽然失望,但生性豁达的他笑笑说:“学知识怎么能不交‘学费’呢?也幸亏当时没什么钱,投入也不敢大,所以‘学费’交得也不算多。”后来,眼力越来越厉害了,可也还是偶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花1万元钱买了个罐子,他放到朋友处寄卖,朋友说:“有人出300元钱买,你卖不卖?”他一口就答应了,“是假的,有人出300元也就当个装饰品摆着。我不能把假的当真的卖呀,不能坑别人,也不能为了点钱坏了自己的名声。”


  吃一堑长一智,朱先生不断地学习和请教。对传统目鉴来说千百年来靠的是手传心授,每个师傅都有自己过人的一套,带出来的人也各自不同,所以多看多学多听别人的意见很重要。尽管他满头华发,但他对于技艺高的年轻同行,他也尊其为“老师”。他坚持收藏和研究相结合,在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的基础上,还考察了唐宋时期的汝窑、张公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十几处窑址,取得第一手资料。这使他对龙泉窑和南宋官窑很有心得。这两个窑口的瓷器十分相似,但市场价格相差甚远,有不少人因看不准而蒙受损失。由于龙泉窑在历史上还特意仿烧过官窑瓷器,这就使两者愈发难辨。但祸福相倚,朱老师也因此而受益。有一次,一个商贩向他推销一件“龙泉”小盘子,讨价还价后以1万元成交。他仔细看过后,掩不住内心的狂喜,这哪里是龙泉,分明是南宋官窑啊。他买下后,珍藏起来。后来有人得知他得了件南宋官窑,想出10万元钱买下,他却摇头拒绝了。

Tags:传经   鉴宝   把脉   民间   专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