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当家书变成了收藏品

兰亭书童 2007-10-16 收藏资讯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E-mail时代 淡出人们生活的家书也正淡出人们的精神家园一个抢救家书的活动让人感慨:上一次我写家书是什么时候——


  4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等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活动,10日在北京激活;主办方将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家书,国家博物馆还将收藏其中100封“最具价值的优秀家书”。


  说是家书,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私人信件”;按组织者的解释,这个征集活动意在挽救“家书这一传承千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曾经在中国人联络交往中占据举足轻重位置的家书,竟会成为“遗产”、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对象?它是否真会淹没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中?人们放弃亲笔写信,究竟是进步还是遗憾?


  征集电话 “被迫”改成24小时热线


  4月15日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副秘书长张海鹰介绍说,活动激活后,在媒体和公众间引起的巨大反响出乎意料,不到一周时间里,已经接到几百个电话,涉及家书4000多封;为此,组委会不得不将原先公布的征集电话改成“24小时热线”,同时增设了一部征集电话。


  一提起征集到的家书线索,张海鹰的话就变得滔滔不绝,“比方说我们征集到了一封解放初期的家书,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写在老式竖栏信笺上,仅是形式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再读其中内容,亲人之间的教诲和亲情都跃然纸上。这样的家书既能反映真实的历史,又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如果失去它,就太可惜了。”


  记者问及活动参与者的具体情况,张海鹰介绍说:“尽管这次征集活动反响强烈,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参加活动、提供家书线索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几乎没有二三十岁年轻人的身影;几乎每位老人在捐出家书的同时,都会告诉我们很多家书背后的故事,而他们觉得最遗憾的,也是‘孩子们现在只知道打电话,几乎忘了用书信表达亲情了’。”


  张海鹰说,从目前接到的家书线索看,有很多都非常有价值,比如有一封明朝崇祯年间的家书,是目前组委会接到的最早的家书线索;还有鲁迅写给“左联五烈士”的信件,以及一些历史名人的家书,等等。“这些家书目前正在寄送途中。”张海鹰兴奋地说,“等搜集到更多的家书,我们将争取建一所‘家书博物馆’。

Tags:家书   收藏品   变成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