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记忆中的“老课本”,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兰亭书童 2015-03-13 收藏资讯 评论

本报记者 吴越 实习生 雷林

  那年那月的你,被老师点起背诵课文,倒扣在桌面上的书里掖着折角,还有你临时抱佛脚添上的疑难字注音。全班同学跟着你的背诵翻到下一页,你却想不起下一页上写的是啥,同桌的羊角辫女生轻声提示了两个字,你没听清楚,还是卡壳。那窘迫与燥闷至今难忘。

  那年那月的你,期末考试最后一门结束,书包倒空,“鲁郭巴老曹”和“唐宋八大家”,俱往矣!亭子间书架底下一塞,或者干脆找弄堂里收废品的老头过来秤分量,卖得几角钱换小人书看。

  刚刚闭幕的上海书展上,带着儿女的你,不经意路过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柜台,余光扫过,记忆闪亮,那不是那年那月的语文课本?!只是它们那么新,那么整洁,就像从来不曾使用过,就像儿时的自己在新学期开学时从老师手里领来的模样……

  “孤本”教材,出版社也只保存了一两套

  “哎哟喂,这不是我以前用过的书嘛!”

  “儿子快看,这是妈妈以前读的课本!”

  “真可惜啊,我以前的课本都扔掉了,蛮好留下来的!”

  书展一周,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都在这里驻足,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回忆。惊喜交加、、爱不释手、拍照留念的场面几乎没停过,让“潜伏”在人群中的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值班人员十分满足。

  “这书卖吗?”很多人扬起手中的某一册课本,充满期待地询问工作人员。

  “这只是展示品,封面是按原版本重新印刷的,里面订的是白纸。怕损坏,所以用塑封包起来。”上教社的值班人员每每这样向读者解释。

  实际上,即便在保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迄今很完整教材课本种类的上海教育出版社,每种教材也仅存一两套,年代越往前,版本样书越少,“孤本”现象很普遍。

  逢有人到社里参观,上教社副总编辑王耀东有时喜欢带人到一楼的图书库房里转一圈。库房很逼仄,整排整排书架平时合拢在一起,有人参观时由管理员顺着轨道缓缓推开少许。这时才看到,在旧书独有的气味中,成千上万册书脊黄灿灿一片,大部分是民国时代、解放初期到九十年代的成套中、小学各科教材,保存相当完整,宛若宝藏洞开。上教社于1958年正式批准成立,是继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后全国第二家教育专业的出版社。因为长期从事中小学教材的研发、出版工作,所以上教社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累积了非常丰富的教材资源。

  “也算一种‘炫耀’吧,”王耀东这样解释自己的心态。还有什么能比这种“炫耀”更直接地彰显光荣的社史,还有什么能比这种“收藏”更直观地表达了对几代出版人劳动的尊重?

  在今年上海书展上,上教社原本是抱着宣传上教社专业出版特色的初衷,组织了这批老课本的“复制”展示,预想过读者会感兴趣,但没想到兴趣会这么浓烈。此前有关“老课本重新复出”的模糊想法,似乎因此而渐渐清晰。

  

Tags:课本   灿烂   日子   阳光   记忆中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