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学堂 > 书画院校 / 正文

一身两用

兰亭书童 2007-09-24 书画院校 评论
        意识形态与道德社会对身体自身的束缚,使得我们无从选择如何去认识身体本身的位置,自身在社会中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在这方面,很多行为艺术家们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行为艺术家们区别于大众与媒体的是善于把问题显示出来,然后以自身的体验去表现问题,进而让社会与大众了解问题,当他们自身的表现不同于大众的时候,总是容易被误解或者被道德所争议。记得王林的《身体的权力》行为艺术展览时就反映了这一主题,强调身体自身存在的权利。“0”行动行为艺术展中,艺术家们从人体自身的生理反应出发,抛弃了社会意识形态对身体权利的强暴,让身体处于一种极限的状态中,从而能反映出某种意义。

  艺术家周斌的《味觉和谐》是他“味觉系列”的一个新作品,依然坚持了他自己的风格。作品开始,周斌还是身着白色体恤出场,将淡绿色的芥末在早已经准备好的垂直挂在半空的玻璃板上写“和谐”两字,因为他是面对观众,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要求,“和谐”两字只能反写,单单在十九个比划中就比较费力,完全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不是很“和谐”的字体。然后,艺术家就以右脚单腿独立、双臂张开的平衡姿势来舔食玻璃板上的淡绿色芥末字。这个时候,身体自身的反应就完全显现出来,芥末呛辣、身体不平衡等问题出现,但是艺术家必须努力调整自己的身体平衡同时让自己能舔到玻璃板上的芥末。直到把“和谐”两个字舔食模糊,身体支持不住而左脚落地而作品结束。


  “平衡”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在很多作品中,他单腿独立,双臂平肩举起,以保持平衡,这个姿势是周斌作品中采取的主要的身体姿势,他以前的《味觉神六》,《一元钱》等都以这种姿势出现。选择这种不平衡而去追求平衡的姿势,艺术家把自己置身于一种极限状态中,不是平衡的状态,但是要靠自身的协调去调整到平衡状态;在这里,艺术家的身体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困难,而是两个,一个追求身体平衡,另外加一个作品中要表现的主题,例如在这里是芥末对味觉的刺激,在作品《一元钱》里则是“一元钱”对身体的影响。心理上的“一心两用”是我们通常不能达到的,而在生理上要面对两种困难而“一身两用”也是很难想象的,艺术家正是这种极限感受的方式让我们去思考当今社会中意识形态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此次《味觉和谐》与05年《味觉9.18》、《味觉神六》中的“9.18”“神六”“和谐”等词语在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词语,而成为了一种被无限扩大化意识的代名词。代名词的出现让社会已经对它没有任何怀疑的态度,而周斌则把这种意识化的代名词在那个神圣的位置上给拆下来,写在玻璃上,用身体和味觉来真实的感受这种代名词的本身含义。


  批评家王林曾在文章中指出,周斌的行为艺术是一种“极限、自虐与文化隐喻”,他说“把极限设置于行为艺术,乃是通过生理与心理的经历,使身体成为媒介,成为异质化的政治话语或文化隐喻。而所谓异质化,则是把个体的、自然的和作为机体的、生物学的身体意识化,成为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的言语方式和话语表达”(摘自《极限、自虐与文化隐喻:周斌行为艺术说略》 作者 王 林)。其作品中的“芥末字”成为了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文化隐喻,这种隐喻是一种媒体宣传与文化渗透的结果,致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都有所感染。而“极限”与“自虐”则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表达方式上,通过常人很难做到自虐的动作、方法来完成某种或者某两种极限运动,以次来达到对观者的心理上的震惊,这就是行为艺术何以比其他艺术方式更能让观者感受艺术家思想的原因之一。《味觉9.18》的出现还不是特别成熟,在舔食芥末的时候,身体姿势保持一般站立动作,没有处于一种难以保持平衡的状态中,这样,对于身体自身的考验也就不如以后的作品发人深省。但是他“味觉系列”与“平衡”的结合则让身体达到了承受的极限,使他之后的作品逐渐成熟起来。


  许多行为艺术家的作品往往被大众与媒体所误解,行为艺术到发展如今已经是有很多能反映问题的,但能进入大众眼球的却往往是比较少,“行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是个敏感的话题,即使在一个环境相对宽松的艺术圈子中。能够比较敏感的触及到问题的艺术或者艺术家的作品,应该是值得关注与分析的,从而才能让好的行为艺术和艺术家作为一种新艺术门类在艺术史中留下存在的位置。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