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呼唤“大师”

shxw 2008-03-24 习书随笔 评论

    最近读了刘云山同志的《〈天书〉随感》。这篇文章是刘云山同志在读了韩美林《天书》之后的几则随感。作为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的视野是高屋建瓴的,他的“随感”,分明不仅仅发自于韩美林的《天书》,更着眼当今整个中国的文艺事业。他所谈的问题,都是当前文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大师问题。

    请允许我照录刘云山同志一段原话:“韩美林先生不喜欢‘大师’、‘大家’这样的称谓,当然也不喜欢别人这么称呼他。不过,当下中国人都在期待有更多的文艺大家、文艺大师出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代表着国家文化水准和民族文化形象的文化代言人。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是这个国家文化传统、文化创造、文化实力的体现和展示,也是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和展示。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有更多的文艺大师、文艺大家,需要有更多的文化代言人。大师、大家不会很多,但不可缺少。”

    读了这段话,我为之感奋。同时,对相当长一段时间来关于“大师”问题的众说纷纭的议论,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由于我国经历了一个政治运动频繁的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经历了一场“文革”浩劫,使得文艺人才出现了“断层”。在老一代文艺大师、大家逐渐谢世之后,新的文艺大师、大家明显后继乏人。这种状况,在书画领域尤其突出,举目寰中,能够当之无愧称得上书法大师、中国画大师的有几人欤?空谷余音,让人为之怅然。

    目前书画领域关于“书画大师”的现状是:这是一个“大师”稀缺的时代,却又是“大师”满天飞的时代。一方面,书画大师、大家确实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不少水平学识一般(甚至低劣)的书画家纷纷自封为“大师”、“大家”。而社会舆论,出于对“大师”低俗、泛滥现象的反感,对“书画大师”基本上采取不予认可的“封杀”态度,使得优秀的书画艺术家不敢称大师、大家,也羞于称大师、大家。这样一来,恰恰造成了“书画大师”定位、认定上的缺席,反而给一些“自封”大师们以可乘之机,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给自己戴上“大师”的帽子,从而败坏了“书画大师”的声誉。

    细细体会刘云山同志关于大师问题的“随感”,我个人突出的感受是:我们对“书画大师”问题,不能抱回避态度,更不能抱虚无态度,而应该坦然地、理性地探讨和引导。目前至少可以形成这样的共识:一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文化代言人”,需要大师、大家;二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而且应该产生大师、大家。一句话:“大师、大家不会很多,但不可缺少。”

    何为“大师”?《辞海》曰:“大师即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崇仰的学者或艺术家。”《现代汉语词典》云:“大师为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并为大众所尊崇的人。”可见主要标准有两条:一是有很深的造诣、很大的成就;二是为人们所敬仰。这两条标准要求很高,但并非高不可攀。作为有志于为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的书画艺术家,应该树立雄心壮志,有一种成为书画大师、成为一个时代“文化代言人”的使命感,在为艺、为人两方面长期努力,争取成为社会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作为社会舆论,对“书画大师”应该抱鼓励和宽容态度,营造一个让“书画大师”茁壮成长的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象棋走得好,可以成为象棋大师,乃至国际大师;工艺美术搞得好,可以成为工艺美术大师,为何惟独书画艺术,非要条件苛刻到一个时代无“大师”的地步呢?非要到百年之后,盖棺论定,才可以由后人来称“大师”而无异议呢?只有从正规渠道产生的大师、大家问世了,自封的“大师”才会失去市场。

    或许,用传统的约定俗成的“标准”来衡量,当今书画界可以称得上“大师”、“大家”的人确实不多,甚至没有,但是,一个时代毕竟拥有自己的书画领军人物,拥有自己的文化代言人,把他们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大家”,何尝不可?如果认定书法非要到王羲之、颜真卿的档次才可以称“大师”,国画非得到了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的样子才可以称“大家”,从而宣称中国书画大师从今之后绝矣!这样的虚无主义态度是不足取的。

    我有幸几次采访亚明先生,他在病逝前曾黯然神伤地写道:“中国画画到今天未画出点名堂,是最大的遗憾。”又说:“20世纪书画界没有大师,要产生大师得等到21世纪中叶。”我们跨入21世纪已经多年,“中叶”也不再遥远。退一步,且不论今天有无书画大师,或者书画大师有多少,让我们把目光放得稍稍远一点如何?让我们立足眼前,放眼长远,期待书画大师应时而生,顺势而长!

    呼唤“大师”!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