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为何书法重名人?

shxw 2008-08-23 习书随笔 评论

    书法重名人,是不争的事实。名人受人推崇,名人受尊敬,名人的作品价格就是高;不但书法,其他艺术门类无不如此。一个成名的歌手,一出场就是若干出场费,你不服气又当奈何?

    名人的书法,古代的,巴掌大一纸能卖几千万(元);现代的,一幅也飙升到十万上下。而更多的人,写书法缘于爱好,经济上多是投入,废纸三千换不来成本回笼。虽然文人耻于言钱言利,但作品行情如何,于人的意义很是不同,于这个艺术门类的发展也有特殊意义。你看,遇到需要捐款的时候,书法名人一出手几百万元几十万元,肯定既光彩又荣耀,电视上亮相,报纸上扬名,所以他们让人羡慕。那些作品换不来钱,又没其他像样收入的书家,无奈只好同情多于资助了。

    有时候,我们看名人的作品,也有不怎么顺眼的“产品”,这产品竟还受青睐和追捧,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书家写得蛮不错的作品,委实让人迷惑。名书家的书法,不是说每一件都能达到极致。就一个人来说,作品的优劣与时段、与心情、与环境都有关系。但是,一般受众评判作品,首先会看是谁写的。名家的某件作品也许与一个名气不大但有实力的书家的作品比好不到哪里去,可是人们因为重名而不会看重非名家的。为什么?说到底,因为人们是在用综合的眼光看书家。

    文化名人之名,其实已经凝结为文化,是文化个性化的典型代表,并形成为概念。文化名人的名字从某些方面透视,有点儿像商品的商标。名商标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茅台也罢,海尔也罢,奔驰也罢,都有一个平凡但又不平凡的历程,一个以创造为起点,到发展到完美到驰名的过程。这过程本身,就是创造。历史公认的书法大家,其名字其实已经成为书法名牌,是他们长期创造的结果。

    这其一,名人之名有名名相映效应。唐国强、贾平凹写书法才几年?一幅作品就能换好多钱,比起写了几十年的书法家,知名度要高得多。是不是他们的书法突然就写得天下绝伦?其二,名人之名有最佳传播效应。娱乐圈内某某人有一点点绯闻,譬如与谁传送秋波了,与谁咬耳说话了,天下人顷刻便知,凡夫俗子就是把老婆打跑了,也不可能炒得满天下都知道。其三,智能互动效应。名人能出名不是偶然的,毕竟在某方面有长人之处,这些人往往眼界高,“能拉车便能推磨”,“高位嫁接”,只要用功,往往干什么就能像什么,所以,我们常说“书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书法最终是写学养写意趣写思想写神韵的,虽然学者不一定就能成为书法家,但真正能成为书法大家的,却不能不是“学富五车”、“世事洞明”的饱学之士。名,说到底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综合概括。

    中国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的人,多是重臣高官,文坛巨擘,如李斯、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董其昌、刘墉等,都是当世杰俊。历史上单以书法名之后世的,少之又少。一个人的名声,是一种社会承认,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和概括,总之是一个综合概念。就说王羲之,一个高级干部,右将军嘛!一个文坛巨擘,一篇《兰亭集序》,传诵千古,又有几人写得出来?一则袒腹东床的佳话,不是凡夫俗子免俗便能够做作出来的。假若,随唐太宗一起入土的书法《兰亭集序》今日突然出土,那价格一定让天下人瞠目结舌!酒后一纸不经意写出的书法作品,充其量半个小时左右便能完成,竟像卞和玉那样,价值连城,这种价值创造力不是今天的比尔·盖茨可以比拟的。还有苏东坡,诗也罢词也罢文也罢官也罢,都出类拔萃,此外,他还能捣鼓出“东坡肉”和“东坡饼”来,并且流行至今,引诱人们食欲几千年,这便是文化,一种可以永世延续的文化!

    文化是个大概念。人类迄今留下来的东西,无外乎文化。圆明园可以烧毁,阿房宫可以随风飘逝,庞贝古城可以销声匿迹,可文化不灭。文化这个根概念,又总是由许多具体的文化现象构成的。时代总要有代表,民族总要有代表,文化总要有代表。代表不是自封的,是要经受历史检验的。书法也会有代表;代表总是少数,代表总是代表着大多数。尽管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总是百千万士兵的奋斗,才能成全一个将军。因为“哪有不当士兵一出手便能当将军”的人呢?所以,当士兵没什么不好。当士兵起码是当将军的起点。热爱书法与当兵当将军又有不同,我们热爱她,从中获得陶冶人生的乐趣,足矣,何必在乎能不能成为书法名家呢?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