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早熟与晚成

shxw 2008-09-08 习书随笔 评论

    一个人很早就显现出才华,起步早,开局好,一定占有优势。就像竹,头一年抽身长的是高度,后来长的是品质。人年纪轻轻时便走在同龄人前面,竞争无疑有利,恰如起跑时先走出几大步。一般情况下,人在四十岁之前是长高时期,四十岁以后主要是丰富、完善、提高和结果收获期。这不是说四十岁以后不重要,而是说四十岁之前是决定人生高度的时代。

    可是,早早成为神童,很年轻时就光彩四照,也有弊端。其一,年纪轻,世界观还没有确立,技术上尽管有长处,可思想还不成熟,受到赞扬与宠爱,往往会成为一种障碍,使其个性的成长遭受扭曲。《闪闪的红星》中的那个小演员,演得多么出色,可后来,竟再也没出好作品了。其二,早熟超越了阶段,某一方面突出,全面性不够,如果只陶醉于天分上,不注重内功之修炼,后来便会落伍。记得古时候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早慧的孩子,很有才气,诗文能对答如流,并写得一手好字,于是他父亲便带着他四处走动,许多人家有事便请他们出场,有不少收益。这样到十五六岁,这孩子比同龄人还算聪慧,到了二十岁,就跟同龄人差不多了,二十岁以后,便慢慢销声匿迹了。江淹年轻时所作的《别赋》、《恨赋》,名震天下,可后来写不出好东西了,于是诞生了江郎才尽的典故。其三,很早引起注目,会招人妒忌,无形中形成对立面。西汉著名才子贾谊,十八岁便以博学能文著称,二十来岁便被召为博士,汉文帝曾一日内三迁其官,年纪轻轻便做到太中大夫,他的《过秦论》、《治安策》、《鹏鸟赋》可标历史之高度,可见他是个真少年才俊,却因为权贵嫉妒中伤,被谪长沙,结果忧郁而死。初唐的王勃,何等才气,可他在滕王阁上长叹,“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说明他的路子何等不顺!当然,既早慧,又能始终保持优势,总是走在别人前头的人,也有。张九龄,年轻时便显现出才华,后来做了很久的宰相,而且是唐朝很有名望的宰相。诸葛亮二十七岁当上刘备的军师,后来的事业成就了他作为中国人智慧化身的崇高荣誉。比尔·盖茨没有读完大学就去创业,白手起家,年纪轻轻便成为大腕巨富。

    世界是缤纷多彩的,哪一种类型到世界上去找例子,都多得用火车皮拉。在书法艺术的园地里,便有许多后生,作品写得不错,能令那些写了多少年书法的人感到汗颜。也有人,写了几十年却默默无闻,一次次投稿国展,一次次泥牛入海,可到老来却炉火纯青,一步一个高度,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所以,如果有机会有才智早出道,自然好,可晚出道也不是什么坏事,可能更稳妥一些,更少一些风险。人生其实是一场马拉松,要有长远打算,早成功晚成功都不要紧,关键是要成功。笑到最后者才是赢家。司马迁受了非人之辱,可他坚持下来,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记》,他所受之难反倒成为他意志坚强的动力。姜子牙一生不得意,传说八十来岁还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时来运转,终于成就了经天纬地的伟业。爱因斯坦考两次才考上大学;爱迪生上学成绩极差,连大学也没有读,他们最终却成为世界科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厚积而薄发,是晚成者共同的特点。

    况且,人生既要讲求成功,又不能以成功论英雄。奥运会上群雄逐鹿,最终站在领奖台上的只能是“金、银、铜”,难道没上领奖台就是糟糕者?不是,因为最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况且,这次不行还有下次呢,今日不行还有明日呢。人人想当将军,假若人人都当将军,不但不可能,而且连仗也没法打了。爱一件事物,“爱它没有道理”,追求了、体验了、努力了,融入生命之中了,成为人生的一种存在了,这才是真正价值所在。事物的进程要顺其自然,如果片面地追逐表象的获得,那爱便要贬值。事实上,现在书法圈里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爱书法都是因为基因中的民族情结,因此与书法天然结缘,要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书法爱好者队伍绝不会这么庞大,这么可持续发展。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