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书法“管见”略陈

吴书华 2011-02-20 习书随笔 评论

书法“管见”略陈

山东:吴书华

 

                           一、关于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不同,它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具有审美意趣的书写表现艺术,这种艺术是靠线条、点画等架构形象,借以表达心境、情感以及向往或追求。“文字载体”、“线条运动”和“点画架构” 三者共同组成了书法艺术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三者缺一便不能成其为书法艺术。它没有声音,但它却象音乐一样能够向人们传达一种灵魂、一种境界、一种韵律、一种性情、一种精神、一种感受;它不是舞蹈,可它却是一种具有舞蹈韵味、节奏、气势、情趣、神采与灵动的表现艺术;它不是雕塑,它却如同雕塑一般向人们展示出视觉艺术的美丽、气质、趣味甚至思想、观念等。它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既有文字本身的交流、表意特点,又有视觉形象艺术的审美和感悟属性。它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阳中石先生说过:“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合乎科学”,书法作为艺术,亦然。书法艺术就如现实生活中人之本身一样,有骨头、有血肉、有灵性、有气质,不能又软、又蔫、又笨、又呆、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一塌糊涂、没有雄秀之气。人之灵魂、气质、特性等都是靠骨头和血肉承载的,离开了骨头和血肉,人又何尝是人呢;和人相类似,那种缺骨头少肉、扭扭捏捏、斜三歪四、又软又蔫、笨手拙脚、低俗肮脏的书法作品定然不是好的作品,它既不符合生活逻辑,也违背科学规律,不仅不应该属于艺术,还应该归属于丑怪、谬误和垃圾之类,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只有清、刚、雅、正的书法,才属艺术之宝。犹人之君子、世之贤良,国之宝也。

旧画论“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生动,浮弱不是工致,卤莽不是苍老,拙劣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说的实在是太好,它主要是就画而论,其实书画本相通,用它来品评书法作品,其道理也是一样极具价值的。

然今人书法,多以丑怪为神奇,以拙劣为高古,以卤莽作苍老,以佻巧作生动,与古贤崇拜追求的书风、格调恰好背道而驰,大谬矣。君不见,比比皆是的书法展赛活动,大量获奖作品尽不堪入目,更莫奢谈艺术享受或启迪,丑怪、拙劣、软蔫、伧俗、肮脏、癞呆,草、隶、篆几乎皆然,尤以草书为最甚,满纸污秽、媚态百出、俗气逼人,还极尽吹捧、褒扬与奖赏之能事,简直不止有辱书坛,实属亵渎盛世文明!

        当然,书法艺术应该追求百花齐放,不应该求全责备。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里的确喜欢百花竞艳、万紫千红,但不会有任何一个明白人真正地喜欢和崇拜“缨粟花”、“狗尾草” 或者“病毒草”之类,试问谁能从心灵深处与“缨粟花”、“狗尾草”之类产生情感共鸣呢?!

真正的好书法,雄秀苍劲、格高韵清,君子仰慕,守正、护雅、反拙、避俗,点画之中包含着神奇,线条里面凝聚着力量。越看越让人感觉是在享受,越看越让人激发出回味和思考的兴趣,这才是书法的魅力。

 

                         二、关于继承问题

 

我们的原则应该是批判地继承,是扬弃。也就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全盘吸收、全部临摹、一概效仿。对古代的一些优秀作品中的精华,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刻苦学习、推敲、借鉴,做到融会贯通,使之为我所用。我们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他们创造了辉煌夺目的传统和惊人的艺术美,为后人从事书法创作、继承书法事业做出了光辉榜样。这就要求我们认真临帖、把握精髓、继承传统;但是崇拜并不等同于迷信,也不等同于照搬照套,对古代留传下来的那些次品、涂鸦、垃圾,我们则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弃、剔除,不仅做到我们自身和当代书人“不受其害”,还要让我们的后代和未来“不中其毒”,让垃圾和谬误终止,这是我们每一位“真正的书法艺术家”的责任,也是我们应有的基本修养,更是时代的要求。

继承传统,不论临帖还是摹碑,都应该掌握“去粗取精”也就是“扬弃”这一基本原则,名帖再好、名碑再妙,也不会十全十美,也存在缺点、漏洞甚至谬误,如《兰亭序》虽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然其中存在的缺点亦不少,这里仅提两点,一是写白字:比如“此地有崇山峻岭”中的“岭”误写为“领”;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中的“取”误写为“趣”;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中的“犹”误写为“由”等,人们说这叫通假字,其实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白字,也就是错别字中的别字。今人学碑临帖往往偏重于简单的字形临摹,而忽视研究字意和推敲其它,往往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浅尝辄止。他们创作的所谓作品也多是表面看尚属不错,而细看则错别字连篇,漏洞百出、俗不可耐,读之令人遗憾甚至恶心!二是涂污:比如作品“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句中的涂污部分以及作品最后涂改的“文”字等,一些人在临写时也死板的学写“涂污”原貌,表面上看似乎尊重原作,而实则是毫无意义,徒增污秽耳。“第一名帖”尚且存在不足,更何况其它碑帖乎?所以,我们在继承传统时,必须有“取”有“舍”、有“扬”有“弃”。无论结字、用笔,还是章法、墨法,皆然。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者当止矣!

        我想,传承精华,使其光大,无论是对古代还是对未来定会功德无量;但是如果照搬垃圾、传承谬误,则是对艺术的亵渎,也是对时代和未来的不敬。

         现在有一种极其错误的怪病或通病:就是一见到古人的作品就奉为珍宝,就盲目推崇,盲目鼓吹,就一味地效仿、传承,死板地临摹、学习。把一些本来属于次品、涂鸦甚至是垃圾的东西也视其为传统,混淆了“辉煌传统”和“古代书法”这两个相交而不相同的概念。传统的东西应该是精华、是代表、是主流、是圭臬,而不是指包含着垃圾和谬误的全部。其实一些古代书法就其文物价值来说可能很高很高,但其书法艺术的价值却未必也高,“文物价值”和“书艺价值”并不是一个概念。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讲,古人作品中的确含有大量金子,可也不会全是金子,古人创作的垃圾和废品也是很多很多、不胜枚举的。就是古代大家和大名人的作品,也都有其时代烙印和成熟发展过程的差别,也有精品、次品甚至垃圾之分。那种良莠不分、是非不明、“见古就拜”的怪病,不仅会贻误自身,还会殃及他人、祸害社会、败坏书风。

        所以要特别强调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这是扬弃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扬弃。这既是一个水平问题,也是一个修养问题。能否区别美与丑、高与低、真与假、精品与次品、金子与垃圾,这需要很高的艺术造诣、境界、修养、学问和见地,正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流的书法艺术家”定然能够识别一流的书法艺术品,“二流的书法艺术家”只能够识别二流的书法艺术品,那些滥竽充数的“假、冒、伪、劣”艺术家以及唯利是图、别有用心、浑水摸鱼之辈,充其量也就只能够推崇和宣扬那些丑态百出的垃圾、涂鸦和糟粕之类。当今书坛之所以良莠不分,甚至美丑颠倒、污秽泛滥、丑怪盛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当今一些书法艺术家、书法活动家以及评论家们的审美、辨析、批判能力低下不无关系。

 

                         三、关于创新发展

 

世界上任何艺术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书法艺术也没有例外。没有创新的书法艺术是死板艺术,甚至是死路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即使再古雅的书法艺术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创新和发展。再说,今人不是古人,古人所处的时代相对落后,而今人所处的时代则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而且是信息爆炸和科技腾飞的时代,书法创作也应与时俱进,不该只依附在传统的辉煌里爬行,而应该在吸收、借鉴、传承古代传统精华的同时,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所前进,把辉煌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其锦上添花。为时代服务,为民族争光,为古雅文化再添异彩。这应该是我们广大书法艺术家无可推脱的义务和责任。但是创新不是为所欲为、信手涂抹、异想天开,不能脱离“文字载体”、“线条运动”和“点画架构” 等书法本质的规定性,要有法度和宗旨,不能使之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更不能无端地创造当代垃圾、糟粕,贻笑于大方、遗患于未来。

书法创新之路有二:一是超越古人,二是另辟蹊径。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 “另辟蹊径”也是“超越”。 不论“超越”也好,“另辟蹊径”也好,都需要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前进,也就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否则就会碰壁、走弯路、摔跟头。李可染先生有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就是继承传统,“打出来”就是创新发展;没有“打进去”就不存在“打出来”,先“进”后“出”这就是创作和创新规律,但“进”有进的进法、“出”有出的方式。“进”要有勇气、胆识和眼光,要明辨是非和美丑、要敢于扬弃并懂得如何扬弃,挖掘、继承精华并不是百分之百照搬古人,若能留下金子,剔除糟粕,进而把不纯的金子提高到更纯的程度,这便开始了“升华” 、孕育了“超越” ,“出”的时机也就趋于成熟 ;“出”需要天赋,更需要力量、功夫、技巧和血汗,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和突破点,要有坚定的人格气节、操守、信念和深厚的学养积淀为根基,不计得失、扎扎实实,用顽强、坚贞的生命创造出能够经受历史和时间考验的至善、至美、至纯的艺术。

如今书坛上有四种人要么“打不进去”、要么“打不出来”。一种是心浮气躁、自我吹捧、自我炒作、故弄玄虚之辈;二种是借助官位、权势玩弄艺术者,他们多是叶公好龙、附庸风雅;再一种就是金钱买路,沽名钓誉、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辈;另外一种更属可恶,他们于书坛中拉帮结派、排斥打击异己、藉此抬高自己,借艺术之名而图其私心、私利之实。

 

                         四、关于奉献精品

 

精品者,完美与优秀作品也;精品就不是次品,更不是垃圾。人为炒作、吹捧的精品,那不是精品,那是“假、冒、伪、劣”品。莫非全国大展、大赛中获奖的作品或者登报、出版、展览的作品就是精品么?那也不见得就是精品,那里面绝大部分、绝大部分是涂鸦、是次品、是糟粕、是垃圾,之所以能够获奖、登报和出版,里面有很多难以明言的“潜规则” 甚至“黑道道” 。真正的精品是非常宝贵、十分稀缺的,它往往来之不易,很多大书家、大名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创作出几十件、几件甚至一件艺术的精品!它的诞生需要的条件很多,它是天赋、技巧、血汗、苦难、勤奋、时间、力量、个性、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凝集而成的结晶。只有真正的精品,才能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熏陶和享受,也才有无限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华民族需要精品,时代呼唤精品。

奉献精品,为民族争光,至高无上。

其实,作为创作个体,每一个书家也都会发自内心地渴望自己不断地创作出精品,甚至是极品或者经典。这不仅是书法家也是其他的艺术家共同的理想、愿望和追求。然而,再高明、再优秀、再拔俗的书法家也不是神仙,也不可能全部创作的都是精品、极品,也会创作出许许多多的次品甚至垃圾,再说每个人的创作水平也还有一个不断提高和不断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出了次品和垃圾不要紧,这其实很正常,关键是我们交给社会、交给受众、交给收藏者的作品却应该是精品或极品,而不应该有次品和垃圾。那些次品和垃圾应该销毁在我们的创作室之内,不能让它流入社会、败坏书风。这样,我们才能问心无愧于我们的书法艺术,无愧于民族、时代和未来,也好免除今人与后人骂。

还有,“精品书法”与“名人书法”是两个并不等同的概念,不可混淆视之。当然,名人有可能创作出书法精品,但也不能排除造就书法次品和书法垃圾的可能性。这不是玷辱名人,这是千真万确而且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事实,至于具体、鲜明而实在的例证,当今书坛比比皆是,于此无须多赘。再者,非名人经过刻苦努力也未尝不能创作出书法精品甚至是极品,任何名人、任何名家也都是从非名人、非名家逐步成长发展而成。另外,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艺无止境、不进则退。成功的书家、名人或者专家、大师如果骄矜自负、原地徘徊,吃老本、图安逸,亦会沦落、退却,以致于无缘再出精品。那些滥竽充数、冠冕堂皇、胸无点墨的“伪、劣” 大师、“假、冒”学者之类,更是与创作精品无缘。

因此,一个书法家能否创作出书法精品或者极品,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他是名家还是非名家,也不在于他是官家还是民家,更不在于是男家还是女家,而在于这个书家是否具有真正的书艺天赋,是否具有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献身书艺的精神,同时是否付出了应该付出而一般人却难以付出的艰辛、诚实的劳动、汗水甚至是血泪。古往今来,大千世界,莫不如此。

 

                  手机:13780752308

                  邮箱:zgygwsh@126.com

 

  吴书华书法作品参见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44&view=1&id=104029828

或者: http://www.freehead.com/thread-6804169-1-1.html      

Tags:吴书华书论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