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篆刻 > 印学杂记 / 正文
杨鲁安:血凝朱泥----孙家潭篆刻
作者:杨鲁安
清末民初以来,津门“印宗秦汉”成果显著者首推王雪民。能传雪翁之艺者,唯其子强儒及门人周与九、蓝胜青诸君。胜青又传弟子数人,天津印社社长、西泠印社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孙家潭乃个中翘楚。
家潭与我忘年之交。他早年支边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与牧民的豪爽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这片热土上生活工作了20年。其间,他于书法、篆刻艺事用心良苦,多年来的精心打造使其走向成熟。1947年他出生于天津,祖辈世居沽上土城。《天津地方志》载:“清末民初,沽上土城商贾大户有杨家瓦房、刘家大院、孙家楼。”其中刘家大院即是著名动物画大师刘奎龄故居,孙家楼便是土城孙氏。家潭幼时便由其母引导练习毛笔字及识字。事件始,因其家境所及1968年首批赴内蒙古支边。于1971年选调乌兰牧骑从事舞台美术工作,1975年调入文化馆从事美工,1980年负责文物普查工作,1985年组建察右前旗文物管理所并首任所长。1986年上海《书法》杂志举办当代中青年“书苑撷英”大赛,他脱颖而出,其书法篆刻双获优秀奖,列入全国双项获奖者37人之一。他在内蒙工作期间培养了一批书法篆刻爱好者,有的现在已是内蒙古篆刻界的中坚。熟知他的人评价他“不善言辞、为人笃厚,做事认真,秉性刚直、。”1986年底,不惑之年的他带着草原的气息复归津门故里。人生最可贵的年华献给了大草原,饱尝了人生的艰辛,同时也使他走向成熟。临别之时,我为其书写了“紫气东来”。
要说家潭的从艺道路,与其童年时的家庭教育,青年时的坎坷经历分不开的。七十年代中期,初从师于津门已故篆刻名家蓝胜青先生,三十岁始治印。寄给先生的第一封信中刻的印作是“千里求学”,他曾将《故宫博物院馆藏古玺印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摹刻一遍。1983年冬,已故的著名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赴内蒙古讲学,家潭得以拜见,并将其摹刻的古玺印近千方拓集成两册请教,大康先生赞叹不已:“于塞外北疆,有如此致力于金石者,难能可贵”。并为其题写“其子篆刻”。家潭于秦汉印风格的创作之上,更为成熟的则是古玺印。他善于抓住文字特征将其灵活运用,在其早期创作的一批古玺印中有钟鼎文入印,亦有甲骨文入印。他刻的甲骨文印,白文粗线条,神完气足,开风气之先,形成了个人鲜明特点。对家潭印作分析观察,其手法变化丰富,形式多样。在篆法上、章法上都能突发奇想,时出新意。显然,这与其多年来的艰苦研习分不开的。篆刻之道对篆字的驾驭,刀法的运用,形式内容的有机组合,是篆刻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他的书作早年曾临习楷、隶诸体。自习印之始,其书法转以古文字为主。精读《说文解字》。其后以《散氏盘》、《毛公鼎》、《静簋》入手,悟其朴茂雄浑之本。进而向其展示余之所藏甲骨原片,教他明察刀法,再研习武丁时期大字甲骨拓片,探悟刀笔相生之趣。近年他又取法秦砖、诏版、汉瓦、镜文,拓宽了创作思路,常拟砖瓦文笔意入书,形成了个人风格。他多年来坚持书写与镌刻同时并进,探悟毛锥、铁笔两者间交融中的作用。所观其书作,常有印法中的变化,印法中亦见书作中的情趣,互补融通,天人合一。纵观家潭篆刻、书法作品,他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孙过庭曾云:“违尔不犯,和而不同”。1992年底于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举办了个人书印展。开幕式上,中国书协副主席王学仲先生评价了他的作品:“家潭走的路子很正,他以治印为主,又带动了他的篆书,无论是其甲骨、金文,手法灵动,很活,有一定的创意”。王先生还为其个展题写了“挥刀中距、下笔有由”。1996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孙家潭印存》,孙其峰先生为其题写“师古不囿,善发心源”。
在篆刻、书法之外,说家潭投入更多的则是古代玺印的收藏与研究。他早年在内蒙古工作时曾担任文物管理所长,参加过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遗址的发掘清理工作。他藏印却是回津后这十几年的事。家潭的藏品以宋元时期的押印为主,亦有战国、先秦、两汉官、私印中之珍品。在宋元押印中,以其金官印、元官印,以及元代私印中不同形式的套印最为精彩。据考《印谱》自宋代始,说明了民间藏印的兴起,明清以降,收藏古印已成篆刻家的又一癖好。因为把玩古印,观察其印文、字口、线条上的感觉来的最真切。学习书法需“临帖”,学习篆刻则“摹刻”,两者间是有区别的。
“摹”其本意为仿效,照着样子做。我们从事篆刻创作,是有必要看一看真东西。家潭这些年收藏古玺印,对其印艺的提高分不开。同时因为藏印,又引发了对这些古印的研究。他常说:“把玩古印,可思接千载,我与古人对话”。1998年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上,他撰写的《元代无边栏押印与黑城文书》首次披露了宋元无边栏押印的形成与使用。观点鲜明,考证详实,受到与会专家的瞩目。另外,他对元代巴思八字私印的解读、对“记室”套印的考释都独具见解。近年来几十篇论文先后发表在《书法报》、《美术研究》、《中国书画报》、《民族语文》、《篆刻》、《书法赏评》,得到篆刻界同仁的赞赏。我常想家潭缘起刻印,其后又藏印,论印。是一位篆刻家,难能又是一位古印的收藏家、鉴赏家,这些他兼得之。以学养印,自然技高一筹。
2002年春在孙其峰、王学仲先生以及同仁的支持下,成立了天津印社。这几年来他于社会的公益事业,以及印社的成立与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倾入了他的心血。天津印社成立之时,社刊上注意到家潭的新作“血凝朱泥”,我体会到了他心灵深处的感受。
分析家潭走过的路,观察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有以下显著特点:其一,注重理论研究,探寻古今书印之道。家潭近年见诸报端的研究文章,都具较高的学术水平。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学养艺,是艺术家走向高层次的基础。其二,追求纯真自然,他的印作、书法都很有趣味,就像是作品会说话,得生动,易感人,而生动来自于自然,自然即是不做作,真实不虚,天真烂漫。他的作品松、散、淡。“松”是空灵,“散”是没有约束,“淡”是自然而然。其三,家潭二十年的草原生活,造就了他的人,也造就了他作品的艺术风格。
书印之学博大精深,端在渐悟与顿悟,众妙之门,察其玄机,放之可称六合,退则卷藏于密。我谓“观万物、纳金石”的内蕴就在其间。家潭喜绘画,精篆刻,善书法,富收藏,长思考,敢肯定,心存大道,苦学力成。庄子云:“即雕即琢,复归于朴”愿他能有更大作为。
猜你喜欢
- 2015-03-15 中国印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开幕
- 2015-03-13 金陵篆刻王刻章上万枚 50斤石头刻“印王”
- 2015-02-10 81枚大佛印石背后:80后篆刻家的执着与责任
- 2015-02-02 谢纪元书法篆刻展在西安开展
- 2015-01-27 长三角三省一市十印社篆刻精品联展(合肥巡展)
- 2015-01-19 上海书法篆刻作品安徽展亮相合肥
- 2015-01-09 第二届中华妈祖文化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入展名单
- 2015-01-04 枣庄篆刻家向万印楼捐赠作品
- 2015-01-04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征稿启事
- 2014-12-31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正式启动
- 搜索
-
- 01-28印泥的收藏和使用
- 08-15中国四大名砚简说
- 08-15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二十 许雄志
- 08-13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九 张弓者
- 08-08巴林石玛瑙冻的形成与保养知识
- 08-08端砚著名坑洞有哪些?
- 08-08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八 葛冰华
- 08-05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七 陈国斌
- 08-04端砚名家:陈洪新
- 08-04浅谈篆刻的运刀
- 6855℃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 3061℃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一)
- 3032℃印章名称
- 2843℃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二)
- 2838℃民族精神的一种范式:金石精神——篆刻艺术意识形态论
- 2482℃篆刻工具
- 2277℃篆刻刀法
- 1506℃刘源篆刻作品选登
- 1459℃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 1426℃战国朱文官玺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