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 > 画闻 / 正文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记者怎么也不会相信,面前这个笑容可掬、声音洪亮、思维敏捷的学者,已是年愈7旬的老人。李辉柄教授从事古陶瓷及书画研究50余年,出版过大量专著,其古陶瓷研究成果丰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6月22日,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的办公室里,李教授就"海捞瓷"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
他特别强调,中国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宝藏之一,也最有考古价值;而福建海域"碗礁一号"上的这些古瓷是国家级文物,社会各方没有给予重视是不正常的。
"国际市场从未冷落海捞瓷"
《中国经济周刊》:李教授,从去年"碗礁一号"被发现,到近来福建省海域盗捞海底瓷器猖獗,再到国际文物市场出现"海捞瓷"热,这其中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李辉柄:"碗礁一号"的发现,具有双重收获,一是出水了大量珍贵的清代瓷器,是我国迄今为止水下考古工作规模最大的一次;二是其考古发现,是研究清代景德镇瓷器生产与外销、交通史和造船史等的珍贵资料。至于随后出现的私自打捞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正说明了全社会已经开始对海底考古进行关注,当然,私自打捞的破坏性是令人痛心的,应该大力打击,坚决制止。
说到国际文物市场出现海捞瓷热,我个人认为这个提法不准确。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进入21世纪这60年间,欧美的收藏家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着从古代中国沉船打捞上来的陶瓷器件,他们从来没有冷落过海捞瓷。
长期以来,在国外,"某某又发现中国古代沉船"这样的新闻,总是会引起社会轰动的。
"古瓷除了金钱价值外,最有考古价值"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陶瓷古国,目前中国国内各方似乎对古瓷并不太重视,原因何在?
李辉柄:国内的古董爱好者,最近一二年才对海捞瓷产生兴趣。而对于福建发现大量海底瓷器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
至于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对海底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认识不够。就海底瓷器本身的文物价值而言,在"碗礁一号"发现的瓷器属于国宝级文物。但这一点大家不了解,因为此前在其他地方发现的瓷器,大多属于明清民窑的外销瓷,基本属于国家二级或者三级保护文物,而且数量又比较多,所以,一些人认为(这些瓷器)不值钱。然而,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瓷器除了本身的金钱价值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沉船的考古研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文化贸易等历史信息,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中国经济周刊》:海捞瓷在国际上到底有多大影响?
李辉柄:中国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宝藏之一,也最有考古价值。我国早在汉代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海上航线四通八达。在我国茫茫的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沉船呢?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沉船中以宋元船只居多。近20年来,载有古瓷的沉船不断有被捞起的报道。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在外国人眼里,每一块从海底捞上来的中国瓷碎片,都是宝贝。
"到海底寻宝是一个可行的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我国对海底文物勘测有那些发展和变化?
李辉柄:20世纪末开始,我国文物保护部门已经开始了对海底文物的发掘,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而在比较深的南中国海的海底探索则一直没有开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怎么说,在海底找宝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项目。
西方国家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就有大量的商船淹没在大西洋里,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上就兴起了在海上淘宝的行业,可惜成功的不多,但是还是有不少投资人对这个行业发生兴趣,现在的海上淘宝已经不是漫天撒网到海底去撞大运了,而是在经过仔细的查找历史资料以后去有目的的寻找历史上著名的有价值的沉船。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海底探测技术已经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对"碗礁一号"的发掘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从海底成功打捞出上万件完整的瓷器,这非常不容易。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海底沉船中,大多数都是瓷器,而不是金银和玉石或其他物件?
李辉柄:瓷器在我国的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并不长,大约在宋代开始成型,元代有所发展,由于用于制造瓷器的"高岭土"非常稀少,加上瓷器的表面效果非常近似玉器,因此,当瓷器出现后就被官家定为只有达官贵人的上流社会才能使用的器皿,平民百姓是不得使用也使用不起的。所以那个时代瓷器的加工的主要特征是"官窑"。普通民间百姓是不允许生产瓷器的,即使生产,在工艺和材料上也是没有办法跟官窑相媲美。到了明代,我国的瓷器制造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而明代又是我国海上贸易最为发达和活跃的时期,因此,往来穿梭于南中国海的商船十分繁多,沉没在这里的商船也多就不奇怪了。
"区分两类人,莫让文物走私犯罪分子漏网"
《中国经济周刊》 :您认为文物的保护和古玩市场的发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李辉柄:近几年来中国文物保护局面,的确令人担忧。说到文物盗掘走私与中国古玩市场发展的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就是这些年来在中国进行文物盗掘走私的罪犯与在古玩市场进行经营活动的货主是不是同一群体。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真正从事盗掘走私的文物贩子,与正式在古玩市场进行经营的货主根本不是同一群体,文物贩子既不敢、也不屑于在古玩市场中露面。他们的活动主要在地下进行,他们有人盗掘,有人销售,也有自己的通道把东西运送出境,已形成他们自己的"产业链"。他们的行为不发生在正式的古玩市场,而是盗掘走私犯罪。不能把他们的犯罪归根于中国古玩市场。硬要把活动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群混为一谈,把盗掘走私活动与正常的古玩市场活动混为一谈,势必混淆敌我,伤害大众,造成混乱,使真正的犯罪者在混乱中逃脱法网。这应当是智者不为的。
6月22日,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的办公室里,李教授就"海捞瓷"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
他特别强调,中国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宝藏之一,也最有考古价值;而福建海域"碗礁一号"上的这些古瓷是国家级文物,社会各方没有给予重视是不正常的。
"国际市场从未冷落海捞瓷"
《中国经济周刊》:李教授,从去年"碗礁一号"被发现,到近来福建省海域盗捞海底瓷器猖獗,再到国际文物市场出现"海捞瓷"热,这其中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李辉柄:"碗礁一号"的发现,具有双重收获,一是出水了大量珍贵的清代瓷器,是我国迄今为止水下考古工作规模最大的一次;二是其考古发现,是研究清代景德镇瓷器生产与外销、交通史和造船史等的珍贵资料。至于随后出现的私自打捞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正说明了全社会已经开始对海底考古进行关注,当然,私自打捞的破坏性是令人痛心的,应该大力打击,坚决制止。
说到国际文物市场出现海捞瓷热,我个人认为这个提法不准确。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进入21世纪这60年间,欧美的收藏家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着从古代中国沉船打捞上来的陶瓷器件,他们从来没有冷落过海捞瓷。
长期以来,在国外,"某某又发现中国古代沉船"这样的新闻,总是会引起社会轰动的。
"古瓷除了金钱价值外,最有考古价值"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陶瓷古国,目前中国国内各方似乎对古瓷并不太重视,原因何在?
李辉柄:国内的古董爱好者,最近一二年才对海捞瓷产生兴趣。而对于福建发现大量海底瓷器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
至于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对海底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认识不够。就海底瓷器本身的文物价值而言,在"碗礁一号"发现的瓷器属于国宝级文物。但这一点大家不了解,因为此前在其他地方发现的瓷器,大多属于明清民窑的外销瓷,基本属于国家二级或者三级保护文物,而且数量又比较多,所以,一些人认为(这些瓷器)不值钱。然而,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瓷器除了本身的金钱价值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沉船的考古研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文化贸易等历史信息,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中国经济周刊》:海捞瓷在国际上到底有多大影响?
李辉柄:中国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宝藏之一,也最有考古价值。我国早在汉代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海上航线四通八达。在我国茫茫的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沉船呢?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沉船中以宋元船只居多。近20年来,载有古瓷的沉船不断有被捞起的报道。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在外国人眼里,每一块从海底捞上来的中国瓷碎片,都是宝贝。
"到海底寻宝是一个可行的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我国对海底文物勘测有那些发展和变化?
李辉柄:20世纪末开始,我国文物保护部门已经开始了对海底文物的发掘,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而在比较深的南中国海的海底探索则一直没有开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怎么说,在海底找宝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项目。
西方国家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就有大量的商船淹没在大西洋里,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上就兴起了在海上淘宝的行业,可惜成功的不多,但是还是有不少投资人对这个行业发生兴趣,现在的海上淘宝已经不是漫天撒网到海底去撞大运了,而是在经过仔细的查找历史资料以后去有目的的寻找历史上著名的有价值的沉船。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海底探测技术已经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对"碗礁一号"的发掘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从海底成功打捞出上万件完整的瓷器,这非常不容易。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海底沉船中,大多数都是瓷器,而不是金银和玉石或其他物件?
李辉柄:瓷器在我国的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并不长,大约在宋代开始成型,元代有所发展,由于用于制造瓷器的"高岭土"非常稀少,加上瓷器的表面效果非常近似玉器,因此,当瓷器出现后就被官家定为只有达官贵人的上流社会才能使用的器皿,平民百姓是不得使用也使用不起的。所以那个时代瓷器的加工的主要特征是"官窑"。普通民间百姓是不允许生产瓷器的,即使生产,在工艺和材料上也是没有办法跟官窑相媲美。到了明代,我国的瓷器制造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而明代又是我国海上贸易最为发达和活跃的时期,因此,往来穿梭于南中国海的商船十分繁多,沉没在这里的商船也多就不奇怪了。
"区分两类人,莫让文物走私犯罪分子漏网"
《中国经济周刊》 :您认为文物的保护和古玩市场的发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李辉柄:近几年来中国文物保护局面,的确令人担忧。说到文物盗掘走私与中国古玩市场发展的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就是这些年来在中国进行文物盗掘走私的罪犯与在古玩市场进行经营活动的货主是不是同一群体。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真正从事盗掘走私的文物贩子,与正式在古玩市场进行经营的货主根本不是同一群体,文物贩子既不敢、也不屑于在古玩市场中露面。他们的活动主要在地下进行,他们有人盗掘,有人销售,也有自己的通道把东西运送出境,已形成他们自己的"产业链"。他们的行为不发生在正式的古玩市场,而是盗掘走私犯罪。不能把他们的犯罪归根于中国古玩市场。硬要把活动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群混为一谈,把盗掘走私活动与正常的古玩市场活动混为一谈,势必混淆敌我,伤害大众,造成混乱,使真正的犯罪者在混乱中逃脱法网。这应当是智者不为的。
- 上一篇:“南岗十大巧手”艺人评出
- 下一篇:巴塞尔日记•进行中的艺术
猜你喜欢
- 2015-03-15 福建省美协漆画作品展泉州举行
- 2015-03-13 海西对台“直通桥”——福建福清边检站执勤业务二科优质服务台轮侧记
- 2015-03-13 田黄:疯狂的石头 20
- 2015-03-13 "黄龙玉"水土不服 稀缺资源不一定值钱
- 2015-03-13 福建寿山石雕刻艺术品市场火爆
- 2015-03-13 福建寿山石文化艺术界倡导“还艺于民”
- 2015-03-13 福建武夷山学生参加传统敬师礼
- 2015-03-12 铁建程磊:扮演"守护者"角色 始终重视项目价值落地
- 2015-03-12 福建寿山石雕刻艺术品市场火爆
- 2015-03-11 嘉德四季27期举槌 范曾作品估价未受影响
- 搜索
-
- 03-04中国书法杂志
- 01-222015年《国画收藏》杂志征稿启事
- 10-08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在天津美术馆隆重开幕
- 09-17四川美术家协会2014年创作基地工作会在自贡召开
- 09-12于丹:教师应多拿笔写字
- 09-03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区复评结果
- 08-2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区复评入选名单
- 06-24居大宁水墨鸭进驻全聚德展览馆
- 05-29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 在联合国总部开幕
- 05-16第四届 孤山证印 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征稿启动
- 7328℃被禁74年,“淫画”流落异乡
- 6101℃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
- 4374℃“大师风范——陆俨少画展” 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开幕
- 4347℃第九届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宝安展出
- 3772℃“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揭晓
- 3339℃武强抢救年画古版百余块
- 3130℃韩国《金昌烈画展》开幕
- 2849℃七十余幅民国洋画亮相刘海粟美术馆
- 2618℃首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获奖名单
- 2424℃《百年巴金》大型画集出版
- 02-12中国美院昨日开考 考生达9500余人质量优于往年
- 06-06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