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郎世宁:开创“西画中用”新画体

兰亭书童 2010-09-14 热点透析 评论

    

    郎世宁画作《孝贤皇后像》

    据媒体报道,有我国“西洋画师第一人”之称的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的瓷版画《高士训兽图》,于9月6日在古城镇江一居民藏家“露脸”。该画高1.5米,采用可永世保存的法朗彩釉绘就,画面印有“乾隆御览之宝”红方印,盖有“世宁”方印。整个画面五彩缤纷,其人物栩栩如生。这一报道,使郎世宁及其画作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生于意大利,客死中国,是位曾受到清康熙、雍正、乾隆3位中国皇帝赏识的“洋画家”。他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大胆地把西洋画的技法融入中国画当中,开创了一条“西画中用”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体,史称“郎世宁新画体”,带给清朝皇帝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

    宫庭画师中的翘楚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郎世宁是他来到中国后取的中国名字。

    郎世宁19岁的时候,加入了热那亚耶稣会,成为一名传教士。他从小学习绘画,成为传教士后,很快开始给各处修道院绘画,在业界小有名气。那个时候的欧洲知识分子,普遍对中国怀有热烈的向往之情,郎世宁也不例外。他向教会申请,要求到中国传教,很快得到了批准。

    1715年,郎世宁终于来到了中国。当年11月,27岁的郎世宁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康熙皇帝对天主教不感兴趣,他只是对西洋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洋画家十分推崇。康熙皇帝并没有把郎世宁当作一位传教士来对待,在他眼中,这个站在面前的外国人是一位艺术家,可以留在宫廷中为自己作画。而在郎世宁看来,能够在画画时亲近皇帝,说不定可以让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打开局面。就这样,郎世宁成为了一名宫廷画师。

    1722年康熙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此时在华传教士皆遭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传教士受到特殊礼遇。这一时期,郎世宁创作了很多画作,如雍正元年的《聚瑞图》,雍正二年的《松献英芝图》等,显示了他浓厚的艺术功底,受到皇帝的喜爱。

    等到乾隆皇帝即位,他也是一位爱好艺术的皇帝,屡次召见郎世宁,要求他创作以皇室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某日,郎世宁奉命描绘一幅帝后及11名妃嫔在一起的图像,画题是“心写治平”,后来成为了郎世宁所绘二百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乾隆皇帝仅在该画完工、七十大寿及让位时看过此画三次,随即将画密封于盒内,旨谕有谁窃视此画,必凌迟处死。

    在给皇帝画画的时候,郎世宁还是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传教士,数次向皇帝进言,要求开放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可惜收效甚微。郎世宁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获得了许多荣耀,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而且令众多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也无法望其项背。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六月,郎世宁在他七十八周岁生日的前三天,病逝于北京,其遗骸安葬在北京城西阜成门外的欧洲传教士墓地内。在中国的历史中他以一名绘画大师而被后人铭记。

 

   1 2 3 下一页  

Tags:西画   中用   开创   郎世宁   新画体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