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山乡村民唱诗经:一个贫困县文化发展之路

兰亭书童 2010-09-18 热点透析 评论

  新华网(记者 冯诚、周甲禄、廖君)“关关雎鸠一双鞋,在河之洲送过来,窈窕淑女难为你,君子好逑大不该,年年难为姐做鞋。”“参差荇菜水中摆,左右流之想裙衩,窈窕淑女我爱你,寤寐求之姐儿来,琴瑟钟鼓度情怀。”如果不是亲见亲闻,很难想象来自古老《诗经》的诗句竟然是湖北房县千百年流传的民歌,也是如今乡村老少都唱的“流行歌曲”。

  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面对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共性难题,充分挖掘本地民间文化资源,加以引导、弘扬,农村文化建设红红火火,探索出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域文化发展之路。前不久,记者在该县乡村领略了当地“诗经民歌”的风采,也见证了该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面貌。

  挖掘民间文化资源 寻找发展“源头活水”

  房县位于武陵山区,地理环境封闭,至今仍保存有大量民歌、民俗、故事、小戏等民间文化,村村有“歌布袋”,镇镇有“民歌王”。

  面对日益增长的农村文化需求,“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将本地有广泛群众基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文化加以挖掘和弘扬,全民兴文化、办文化”,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为此,2005年秋,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了一场民间文化大普查。全县抽调105名文化系统干部深入到20个乡镇303个村进行普查,重点搜集民间故事、民歌民谣、戏曲、民间艺人情况、文化古迹遗存等。

  经过3个月普查,搜集到民间歌谣12000首、民间故事8500多篇、民间戏曲800出、古唱本100册、手抄民歌本12000本。初步统计,全县会唱民歌5万人,会讲民间故事6.5万人、能唱1000首民歌的歌手250人,能唱300首以上民歌的歌手有7000多人。

最令人惊奇的是,普查时发现,房县民歌中充满《诗经》的元素。不少民歌用诗经的诗句开篇,或者中间插入诗经的诗句或段落,有的则是诗经的翻版。房县民歌成了古老诗经的“活化石”。

  丰富的民间文化储存让该县看到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路径。普查后,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充分利用民间文化丰富的资源,将发展民歌演唱为核心的优秀民间文化作为该县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张旗鼓开展了一系列扶持引导工作。

  2007年初,房县出台《房县民间艺人资格评审暂行办法》,为民间艺人“评职称”,根据其艺术特长、成果及传承情况等经评审分别授予“民歌师”、“民乐师”和“故事师”等称号,截至目前,已经评审出民歌师、民乐师、民间手工艺师共计400多人。县文化主管部门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建档立卡,对有杰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还给予津贴奖励。同时还举办了社区民歌爱好者培训班,已培训了100余人。

  每年开展全县群众性歌咏活动。2007年在全县开展“唱响房县”民间歌手大赛,每个乡镇设分赛场进行选拔赛,乡镇获胜者再到县里参加比赛,这个比赛进行了大半年,参与的演员和群众达10万余人次,一大批乡土明星脱颖而出,通过比赛推进了民歌的普及与升华。2008年又举办了民间文化艺术节,进行民间文化艺术汇演。今年8月举行了万人吟诵《诗经》活动。县电视台开设专门栏目,宣传介绍优秀民间文化,录播和直播民歌演唱。

  与此同时,该县还大力推进民间文化示范村建设,在村级创办民歌堂。为此该县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创建民间文化保护示范村的意见》。目前全县已有53个示范村,建起了25个民歌堂。

  记者在门古寺镇胡家街村看到,村委会最大的一间会议室就是该村的民歌堂,节假日村民在此学唱民歌、比赛歌技或演出。

  民间歌手遍布城乡 千古《诗经》至今传唱

  房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房县一直有传唱民歌、民间故事的传统,孕育了一批山村“民歌王”、“歌布袋”,他们是民歌传存的鲜活档案。

  门古寺镇湖家街村72岁的胡元炳是该县有名的“歌王”之一,能唱几千首民歌,演唱足迹遍及全县多个乡镇。他年轻时就开始搜集民歌唱民歌,记者在他家看到,他收集的民歌手抄本有6大本,还自费印行了两本民歌集。

  房县民歌品类很多,有过山号子、田歌、待尸歌等;有高腔、平腔、拉花腔、八岔腔等腔调;有的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生产生活、恋爱婚姻,有的传授文化知识,有的唱“四书五经”、“增广贤文”和“三字经”;还有长篇叙事民歌,特别是发现了汉民族创世史长篇《黑暗传》、《盘根歌》。最令人惊奇的是源自《诗经》的“诗经民歌”。

  房县门古寺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张兴成从1985年开始搜集当地民歌,如今已搜集、挖掘整理民歌2000多首,其中有20多首民歌来自《诗经》。

“东方发白兮,上山冈兮,砍砍伐檀兮,日暮而归。”“南有乔木难避险,不可休息却不能,汉有游女难接近,不可求思长江深,跨过长江见情人。”“燕燕于飞翔,差池其羽膀,之子于归嫁,远送于野旷,瞻望弗及女,泣涕如雨降。” “桃之夭夭满枝杈,灼灼其华一枝花,之子于归来出嫁,宜其家室迎嫁娶,欢欢喜喜成了家。” 这些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分别脱胎于《诗经》中的《关雎》、《伐檀》、《汉广》、《燕燕》、《桃夭》。此外,还有来自《君子于役》、《蓼莪》、《野有死麝》等篇章的民歌也广为传唱。

  居住在门古寺镇门古村一组80多岁的退休教师王天朋至今记得,在自己小时候,家里的长辈过世,晚辈们就会请两名《诗经》童子念《蓼莪》一文作为祭文。

   这些源自《诗经》的民歌,内容广泛,有反映婚恋的情歌,也有反映劳动、离别、对逝者怀念等内容的诗歌。

  胡元炳告诉记者,他们所唱的民歌都是师傅口语相传,以前并不知道有些民歌来自《诗经》,这几年才知道他们唱的是诗经民歌。房县人都传说,《诗经》中提到的诗作者尹吉甫是房县人,房县至今有尹的家庙和清代立的纪念碑,诗经民歌在此流传可能与此相关。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一直在当地传唱到现在,可称奇迹。

   1 2 下一页  

Tags:唱诗   山乡   之路   文化发展   村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